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诗话辑佚-潜溪诗眼(宋)范温 撰 范温(生卒年不详),字元实,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名臣范祖禹幼子,秦观婿。蔡絛铁围山丛谈载其轶事。 潜溪诗眼,不知卷数,原书久佚。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诗话总龟后集、诗人玉屑等皆有录存。郭绍虞、罗根泽均曾辑其佚文,郭得二十九条,罗得二十七条。郡斋读书志著录于子类小说类,作诗眼;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作今名。 郡斋读书志称范温“学于黄庭坚”,潜溪诗眼根据黄庭坚尊杜重法之说,着重阐述杜诗的艺术风格、诗学渊源、谋篇布局、造句炼字等问题,为江西诗派重要诗学著作之一。 范温将杜诗的艺术风格概括为“高雅遒丽”。“感兴自然”,直书所见,是“遒丽”诗风形成的生活基础;“巧而能壮”,“工拙相半”则是其艺术表现的特征。遒与丽,壮与巧,拙与工,是对立的,然而都辩证地统一于杜诗,这就是杜诗成熟的标志。范温还指出,杜诗之“遒丽”,源于建安风骨,如“三吏”、“三别”等篇,“皆全体作建安语”,从而将尊杜与继承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结合起来,突出杜诗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遒壮、朴拙、自然的主导方面,较之黄庭坚仅以“到夔州后古律”为杜诗精萃,只着眼于“诗家法度”的诗学见解,已高出一筹。 范温论诗法,强调“以识为主”。所谓“识”,即善于体察“古人用意处”,明辨“一篇命意”和“句中命意”之底蕴。范温的“命意”,出于黄庭坚的“立意”,即依题而立意制作,与苏轼“有意而言”、“意在笔先”之“意”不同。所谓“一篇命意,即谋篇布局的法则:“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杜甫五古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平易委曲”,“布置最得正体”,为其典型。所谓“句中命意”,即造句炼字的法则:“句中当无虚字”,应“以一字为工”,尤为重视“诗眼”。“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是句无虚字的范例;“因惊四月雨声寒”,“轻燕受风斜”等句中的“月”字、“受”字,则是一字为工的范例。这种艺术分析,已经越出江西诗派“来处”的窠臼。 范温尊杜,在于示人以法度规范。杜甫的“自然法度行乎其间”,学者可以力而致,范温以为诗之“正体”;而苏轼的“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出自天分,学者难臻其妙,故以为“变体”。正变之别,在于可致与不可致,其间并无轩轾。 范温于尊杜之外,还推许柳宗元的“深远”,李商隐的“高情远意”,批评温庭筠“理不胜而词有余”和刘禹锡的“浅近”,其论诗主旨重在思想内容,而以词藻为次。 书中并将诗分为“形似之语”和“激昂之语”两体。前者,“如镜取形,灯取影也”,是对审美对象的真实摹写;后者,“初不可形迹考,然如此乃见一时之意”,则重在审美主体的情致表达,包括艺术夸张。 潜溪诗眼间以“悟门”、“正法眠”等禅家术语论诗,如以杜甫樱桃诗似禅家之“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实近于严羽的“以禅喻诗”。 哈哈儿据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宋诗话辑佚录校制作。 一、樱桃诗 老杜樱桃诗云:“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直书目前所见,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但他人艰难,不能发耳。至于“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其感兴皆出于自然,故终篇遒丽。韩退之有赐樱桃诗云:“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岂似满朝承雨露,共看转赐出青冥。香随翠笼擎偏重,色照银盘写未停。食罢自知无补报,空然惭汗仰皇扃。”盖学老杜前诗,然搜求事迹,排比对偶,其言出于勉强,所以相去甚远。若非老杜在前,人亦安敢轻议?(说郛本、丛话前二十三、总龟后二十七、竹庄六) - 诗林“尝新”作“伤心”。 竹庄“丽”作“健”,又竹庄吟至此。 诗林、全唐诗十二“转”作“传”。 昌黎集“偏重”作“初到”。 昌黎集“照”作“映”。 诗林“写”作“泻”。 昌黎集“补”作“所”。 二、橄榄诗 东坡橄榄诗云:“纷纷青子落红盐,气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范景仁言橄榄木高大难采,以盐擦木身,则其寅实落,所以有“落红盐”之语。南人夸橄榄,北人夸枣。(说郛本) 案:此则见王直方诗话,疑说郛本误引。又耆旧续闻引此作徐师川语。 三、都梁香 古诗云:“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又云:“氍毹五水香,迷迭及都梁。”按广志:“都粱香出交广,形如藿香。迷迭出西域。魏文帝有迷迭香赋。”(说郛本、百家诗话抄本) 案:此则亦见王直方诗话,疑说郛本误引。 - 日人所刊百家诗抄无以上诸语。 四、诗宗建安 建安诗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词高雅,格力遒壮。其言直致而少对偶,指事情而绮丽,得风雅骚人之气骨,最为近古者也。一变而为晋宋,再变而为齐梁。唐诸诗人,高者学陶谢,下者学徐庾。惟老杜、李太白、韩退之早年皆学建安,晚乃各自变成一家耳。如老杜崆峒、小麦熟、人生不相见、新安、石壕、潼关吏、新婚、垂老、无家别、夏日、夏夜叹,皆全体作建安语。今所存集第一、第二卷中颇多。韩退之孤臣昔放逐、暮行河堤上、重云、赠李观、江汉、答孟郊、归彭城醉赠张秘书、送灵师惠师,并亦皆此体,但颇自加新奇。李太白亦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杂以鲍明远体。东坡称蔡琰诗笔势似建安诸子。前辈皆留意于此,近来学者遂不讲尔。(丛话前一、竹庄二) - 竹庄引至此。 五、渊明出处 东坡和贫士诗云:“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禄产彼何人?能致绮与园。古来避世士,死灰或余烟。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不乐乃径归,视世嗟独贤。”此诗言夷齐自信其去,虽武王周召不能挽之使留,若四皓自信其进,虽禄产之聘亦为之出。盖古人无心于功名,信道而进退,举天下万世之是非,不能回夺。伯夷之非武王,绮园之从禄产,自合为世所笑,不当有名,偶然圣贤辨论之于后,乃信于天下,非其始望。故其名之傅,如死灰之余烟也。后世君子,既不能以道进退,又不能忘世俗之毁誉,多作文以自明其出处,如答客难、解嘲之类皆是也,故曰“朱墨手自研”。韩退之亦云:“朱丹自磨研。”若“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盖无心于名,虽晋末亦仕,合于绮园之出。其去也亦不待以微罪行,“不乐乃径归”,合于夷齐之去。其事虽小,其不为功名累其进退,盖相似。使其易地,未必不迫踪二子也。东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非如昔人称渊明以退为高耳。故又发明如此。(丛话前四、玉屑六、竹庄十、东坡诗话录下) - 竹庄“禄产”作“产禄”。 竹庄“嗟”作“差”。 竹庄无“盖古人无心计功名”至“故其名之传”十余句。 竹庄无“韩退之”二句。 竹庄无“其事虽小其不为功名累”十字。 六、九十行带索 贫士诗云:“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近一名士作诗云:“九十行带索,荣公老无依。”余谓之曰:“陶诗本非警策,因有君诗,乃见陶之工。”或讥余贵耳贱目,使错举两联,人多不能辨其孰为陶,孰為今詩也。則為解曰:榮啟期事近出列子,不言榮公可知;九十,則老可知;行帶索,則無依可知;五字皆贅也。若淵明意謂至於九十猶不免行而帶索,則自少壯至於長老,其饥寒艱苦宜如此,窮士之所以可深悲也。此所謂“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古人文章,必不虚設耳。(丛话前四、玉屑十三、历代三十一) - 历代无“陶詩本非警策”至些數语。 历代“宜”作“若常”;案此句似应于“如”字断句,宜“似”当作“何”。 七、学诗贵识 山谷言学者若不见古人用意处,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如“风吹柳花满店香”,若人复能为此句,亦未是太白。至于“吴姬压酒劝客尝”,“压酒”字他人亦难及。“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益不同。“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至此乃真太白妙处,当潜心焉。故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丛话前五、竹庄五、诗林一) - 竹庄“若”作“苦”。 案:赵彦卫云麓漫钞十谓“此乃吴人方言耳,至今酒家有旋压酒子相待”之语。 诗林无此四字。 诗林有“要”字。 诗林有“如”字。 诗林有“者”字。 八、杜诗学沈佺期 古人学问必有师友渊源,汉杨恽一书,迥出当时流辈,则司马迁外孙故也。自杜审言已自工诗,当时沈佺期、宋之问等,同在儒馆为交游,故老杜律诗布置法度,全学沈佺期,更推广集大成耳。沈云:“雪白山青千万里,几时重谒圣明君?”杜云:“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沈云:“人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杜云:“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是皆不免蹈袭前辈,然前后杰句,亦未易优劣也。(丛话前六、草堂诗话一、历代三十九) 案:此意亦本山谷,见渔隐丛话,后人推衍此意,论述益繁,详见王楙野客丛书卷七损益前人诗语条。 - 历代无此二字。 草堂诗话“孙”作“甥”。 历代无二“自”字。 历代无此二字。 草堂诗话“雪”作“云”。 全唐诗四作“两地江山万余里”。 全唐诗“几”作“何”。 草堂诗话“杜”作“甫”。 历代无“沈云”至此数语。 全唐诗四“如”作“疑”。 历代无此二字。 草堂诗话有“也”字。 五、律诗法同文章 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十二月一日诗云:“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此诗立意念岁月之迁易。感异乡之飘泊。其曰:“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则羁愁旅思,皆在目前。“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梅望春而花,楸将夏而(乃)繁,言滞留之势,当自冬过春,始终见梅楸,则百花之开落皆在其中矣。以此益念故国,思朝廷,故曰:“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云:“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忽闻大盗之平,喜唐室复见太平。顾视妻子,知免流离,故曰:“却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展诗书喜欲狂。”从此有乐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须纵酒。”于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归,以青春和暖之时即路。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言其道途则曰:“欲从巴峡穿巫峡。”言其所归则曰:“便下襄阳到洛阳。”此盖曲尽一时之意,惬当众人之情,通畅而有条理,如辩士之语言也。游子诗云:“巴蜀愁谁语,吴门兴杳然”,巴蜀既无可与语,故欲远之吴会。“九江春草外”,则想象将来吴门之景物。“三峡暮帆前”,则去路先涉三峡之风波。“厌就成都卜,休为吏部眠”,君平之卜所以养生,毕卓之酒所以忘忧,今皆不能如意,则犯三峡之险,适九江之远,岂得已也哉?夫奔涉万里无所税驾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