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区): 吴忠市利通区 学 校:扁担沟中心学校姓 名: 赵彦辉 电 话: 18695336159 14.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设计思路:本节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定”和“大气压强的变化和利用”三部分内容,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两课时比较合理,第一课时“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利用”,第二课时“大气压强的测定和变化”,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大量的实验和体验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验探究、模型构建、分析推理、类比迁移,在客观情境中概括大气压强现象的共同属性,抽象本质特征,完成从经验性常识向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转变,逐步形成物理观念。对大气压强存在的探究与体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先通过三个简单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再运用类比让学生设计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反向验证,归纳总结出“大气会产生压强”的结论。为了使结论得到更多事实的支持,再利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变瘪的易拉罐”让学生进行体验与分析推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大气压强知识的创新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先通过“怎样利用大气压强”的探讨,总结得出利用大气压强的关键条件“形成低压区”,再利用两个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和对小魔术的探究,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应用中去,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在理解和解释大气压强现象时,对于“密闭气体压强的变化”在初中阶段不宜作过深的探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作简单了解和判断即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及方向。2、了解一些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及应用,并尝试运用大气压强进行解释。(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2、通过理解与解释现实情景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及应用事例,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3、通过“小魔术”表演和对“汲酒器”的探究、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一系列的趣味性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感悟科学实验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与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学难点:运用大气压强解释现象和大气压强的创新应用四、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学习活动卡、教师实验器材(饮料瓶、气球、注射器、抽气机、真空罩、大小水杯、吸盘、马德堡半球、带颜色的水、真空收纳袋)、 学生实验器材(饮料瓶、气球、注射器、大小水杯、易拉罐、毛巾、吸盘、吸管、塑料瓶、带颜色的水)、学生课前分组。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趣味小魔术“神奇的气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利用饮料瓶和气球制作一个“哈勃瓶”,将瓶中气球吹大后用手堵住瓶口问 “拿开手气球会瘪吗?”再拿开手,“为什么开着口的气球没有瘪?”再假装用手隔空用力捏瓶内的气球,气球好像受到手的力慢慢变小。学生观察老师的“魔术表演”,对观察到的现象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尝试作出猜想。问题探究大气有压强吗?教师由前面学习的固体和液体压强进一步提出问题:气体会产生压强吗?然后通过“手捏饮料瓶”、“拉注射器活塞”、“拉吸盘”三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运用已有知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进行猜想,再运用液体压力类比,引导学生做四个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了使结论得到更多事实的支持,再通过模拟 “马德堡半球实验”体验大气压强的大小,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分组和老师一起动手,在体验和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猜想、设计进行实验、论证,再通过模拟 “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深刻体会 “大气压强的存在”。让学生经历探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小,感悟科学实验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重要性。阅读理解大气压强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先提出 “大气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大气压强的方向是怎样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结合液体压强的知识迁移回答问题。学生思考回顾旧知回答,类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回答问题。充分利用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和方向进行类比,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大气压强现象及应用1. 先通过“怎样才能利用大气压强把瓶子压瘪”的探讨,总结得出利用大气压强的关键条件“形成低压区”,再通过“真空收纳袋”和“真空吸盘”两个应用事例来进一步说明大气压强的应用原理。2. 让学生学做小魔术,发现气球吹不起来,问“该怎么办?”解决问题后又发现吹起的气球马上又瘪了,问“怎么办?”解决问题后再问“是什么让气球没有变瘪?气球里的气压和瓶内气压哪个大?怎样控制气球的大小?”问题解决,魔术成功。再引导学生分析小魔术的原理,并利用“真空罩”实验进行验证。3.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更多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1.学生通过问题探讨、理解利用大气压强的关键条件“形成低压区”,再通过“真空收纳袋”和“真空吸盘”两个应用事例,利用简图和实验进一步理解和体验大气压强的应用原理。2.学生学做小魔术,边做边思考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通过分析 “真空罩”实验理解小魔术的原理。3.学生明确课后作业及要求1.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应用中去,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2.学生亲身体验魔术表演遇到的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通过构建模型分析汲酒器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能力,为下节课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分析作准备。通过制作“汲水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六、板书设计: 存在且很大:马德堡半球实验 产生原因:大气受到重力大气压强 方向:向各个方向 应用:真空包装、真空吸盘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环节清晰明了,从魔术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演示推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再到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来理解和体验大气压强的应用原理,很顺畅的完成了教学的重难点。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多,课堂气氛活跃,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培养师生的情感。但是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1、某些环节上还不够娴熟,比如在表演魔术时,魔术没有表演结束就草率收场而引入新课。再比如分析学生的四个探究实验时,没有分析剩下的一个实验(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反而揭秘了魔术当中隐藏的玄机。魔术揭秘在大气压强应用环节中就出现了重复讲解的现象。2、在学生回答问题期间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缺陷,比如学生在回答看见橡皮膜出现什么现象时,学生说缩进去了,这时候应该抓住时机立马纠正是橡皮膜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再比如学生在回答吸管能取水的原因时,学生回答是大气压把水压入吸管的,这时候应该纠正是吸管外部的大气压强支撑着吸管中的水不下落。3、问题导向不明确,比如在做易拉罐变瘪的实验时,开场就是要把易拉罐中的气体抽出去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明确把气体排出去的目的何在,如果问题设置成怎样让易拉罐变瘪,从而引发学生考的弦,学生会更愿意思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