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大学的范文多篇精选大学1 近日无事,便拿起闲置已久的大学细细品读。品读中,被其中儒家先贤的大智慧所折服,产生写的冲动。奈何个人程度有限,在此便与诸君讨论其中皮毛。书中,我最喜欢这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在这段话中,明德天下者,既大贤与圣人,必先治国。国不能安定,何以明德?而治国又必须齐家,齐家在于管理好家族,使家族和睦。家人知礼而友善,从而社会人人皆仁。齐家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印国,一家不治,何以治大国?齐家又在于修身,以身印家,以身作那么,做好表率。如何修身?明心见性,格物致知,养成一腔浩然正气,此谓养性!宋有大儒张载,修一身仁义之躯,养一身浩然正气。以此发下大宏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那“天理之心”,立那仁孝之心;做那安身立命之事,做那国泰民安之事。到了新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齐家是将来我们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有意官场的大学生来说该如何治国又是一个问题。如今我们自问,届时该如何齐家?又该如何治国?回首过去,我们是否修身?又是否养性?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作为当代青年,我认为,我们要做,就做那,修得一身仁义礼智信,养的一身浩然正气,做事问心无愧又胸怀壮志并且心系国家的人。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等生来非凡,何必平庸一生?我等壮志凌云,何苦今生无悔!大学2 很浅面地读了大学,大学概含了不少儒家的思想,包括修身养性、以德服人、仁爱等中心思想。下面谈谈我读了大学的后感。“大学”之所以是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代表着“博大精深的学问”。正如第一句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弘扬正大的品德。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实现自己要到达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决,从而心安理得,思虑周详,有所收获。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古国,礼仪之邦。我想到当今的社会中,往往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插队、随地吐痰、谩骂等只是冰山一角,更有老人摔倒无人扶的现象,这不仅是道德的丧失更是人性的冷淡。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孔老夫子的“仁爱”。这样的现状,我们如何可以思虑周详有所收获呢?那些想要弘扬正大品德的人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身态度,进步自身修养。这是我从大学中学到的。虽然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粟,但是“Individuals can make a difference.”。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样的说法,这些说法在当今社会仍然是试用的。我们每个人只有进步了自身的修养,才可以为别人做表率作用,才可以为别人所信服。而进步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知识。在这个日新月异,事物高速开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显得极其重要。会认字不叫有知识,我认为有知识是指可以将自己所看所听所学用自己的思想转变为所想,进而转化成我们需要的东西,进步自身。这样的人才叫做有知识的人。当今社会,大学泛滥,大学生也泛滥,但是大学生的质量却下降了。大学中,随处可见那些混文凭自甘堕落的大学生,我对这些人心存鄙夷。大学其实也是“大学”,那是一个思想交流碰撞,学习新知识,进步自身的一个殿堂,拥有这样一个时机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拼搏。有些大学生每天打游戏、宅寝室,干着80岁也能干的事情,那我们要青春何用?趁着年轻,多学点知识,多培养道德情操,多去参加社会理论,多做志愿者活动,成为德智体全面开展的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心存感恩之心,以德服人,老实守信,与时俱进,即使没有大长进,也会是个受人尊重的人。大学3 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入,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根本原那么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阐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很早以前就接触过这本书,最近也经常在早晨根底教育的学校里听到朗朗的读大学的孩子们的声音,每次听到我的思绪都不禁会出现短暂的停顿,仔细分辨读的是哪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对于像论语、大学这种儒家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优秀的、经典的道理是永久的,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的,这是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我觉得我的态度应该是比拟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对诸如大学这样的中国经典文学的理解是浅薄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但总碍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一直停滞不前。也许是机缘巧合,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教科院组织的北京市农村成人教育骨干老师培训班,并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讲师团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就是大学。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聆听了包括学习大学的重要意义、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等内容,从学习者的角度听取了马教授对大学的讲解。下面就说说我的学习感悟,也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且不说国家政策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单从儒学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来看,就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再者,在物质生活高度开展的今天,金钱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蚀等,影响着中国年轻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华儿女。从这一点来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明明德与克己复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升个人国学文化底蕴,也应该做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一观点在开班当天王东江处长那热情洋溢的讲话,那充满期待的口吻,证实了我的观点。所以,我非常感谢教科院安排的这次培训。马教授那种待人谦和的性格,给我以长者和儒学弘扬者的感觉,而讲解的内容给我以行政领导或者退休老干部感觉,换句话说,我是学到了从政层面的大学。回忆整个学习内容,给我最深入的是格物致知、明明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道理,都是修身的范畴,但是在生活中做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格物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简单理解为观察分析p 万事万物并解其根本,转化为人心灵之认识,而得其道,并以致其知。明代明认为格为正,物为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纠正意念的不正,克制内心的非道德意识,从而恢复其本体的至善或良知。也有佛学大师认为格物致知是格除掉人心之物欲,方能显其本有真知。这些解释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或者生活环境中产生的,虽看着不尽一样,但归结起来都是深层次的挖据事物本质,而获得某些知识或者到达某种境界。在我看来格物致知其实就是探究、认识事物的规律或本质,而获得知识或真理,更深层的含义假如从致知格物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做事情我们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假如每个人都懂得格物致知又怎么会有拔苗助长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谨遵格物致知。对明明德的理解,分歧不多,意思是人要弘扬光明的德性。用在当下就是弘扬正能量。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要以格物致知的态度去明明德。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千古锦句,在这里不多说了。四次培训完毕,留给我更多的是考虑,学校里虽然有绕梁的大学读书声,而没有几个孩子懂得它的含义,甚至没有几个老师说的上来,更不用说学而时习之了。生活中夸张其词、拔苗助长、精神空虚的也大有人在,我希望有关专家和领导能掀起一阵重拾儒学经典之风,希望北京教科院的领导和老师出一套有关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诸如身边的经典之类的教材或者微课,以为广阔公民提供优质的传统文化学习资。第 页 共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