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的孝文化思想 孔子的孝文化思想 08历史2班 0806010063 夏艳 孝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孝显的尤为重要。孔子认为孝为“仁之本也”,是一个人所有德行的根本。并且认为真正的孝子不仅要在物质上关心其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敬爱其父母。同时孔子提倡的“孝”与“礼”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当孝与其他德行发生冲突时,孝先于一切。但孔子在当时那种“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过度地强调礼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有些矫枉过正的趋势。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混乱的阶段,复行孝义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 孝文化 礼 一:孝:“仁之本也” 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头,孝敬父母的“孝”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孝文化是传统儒家思想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系统的阐发了他对孝义的理解和要求。 首先他强调孝的重要性,把孝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他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只是一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源头,马克斯韦伯在儒家与道教中说道“在一个家产制社会里,子女对父母的孝被转化到所有的从属关系里,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官员孔子有段时间也做过大臣会认为孝是所有其他德行的源头,孝是对履行官僚体制最重要的等级大臣无条件的纪律的考验和保证”。从这我们又可看出孔子的“推己与人”的思想,“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孟子对孔子的孝义进行了继承和提升,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只有在爱自己的父母子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去尊敬别人的父母与小孩。试想,一个连对把自己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父母都不尊敬和爱护,他会爱护社会上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可能互不相识的老人和儿童吗? 1 二:“孝”的两个层面 另外,孔子在对孝的阐释上,认为儿女不仅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更应该在精神生活上关心父母。 在物质层面上,孔子认为“事父母者,能竭其力”,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不让父母有疾病之忧,“父母唯其疾之忧”,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父母健在的话应随身侍奉,不应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使远游了也要让我们的父母知道我们的消息,不要让他们为我们担忧。孔子认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认为“有事,幼者服其劳;有酒食,长者共具之。是皆子职之常,何足为孝?”认为子女“服劳”父母先食酒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要是一个人说他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并认为他是孝顺的饿,这是要遭到孔子的批判的。 所以相对物质方面而言,孔子更注重精神方面的孝义,当子游问孝时,孔子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要是不对父母怀着真挚的敬爱和感激,只是在衣食住行方面给予满足,那跟饲养家畜没有区别。另外当父母有错误时,也应当“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是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但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所以孔子在对孝义的阐释上,认为子女不仅仅要使他们的父母衣食无忧,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关心、敬爱他们。 三:“孝”与“礼”、“法”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孝义是要靠孝礼来表现和维持的。在春秋这个社会开始转型的时期,传统的礼治日渐式微,孔子认为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更是要维持礼。就其“孝”的思想中无不体现出孔子对“礼”的重视和孔子“礼”的思想。 就侍奉父母这件事,孔子有三个方面的礼仪规范,可以分为“事礼”、“葬 2 礼”、“祭礼”。 就“事礼”而言,孔子主张“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弟子服劳”、“先生先食”,只是最为基本的,更为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尊敬,“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从,劳而不怨”。在面对父母是要以恭敬真诚的心来侍奉他们。 而就“葬礼”“祭礼”这方面,孔子也都有具体的规定,如孔子关于守孝这个问题,坚持要“守孝三年”,就这个问题,论语阳货宰我与孔子进行了讨论,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榖既没,新榖既升,鑚燧改火,期可已矣。”孔子批驳他说“食夫稻,衣夫於女安乎?”,宰我回答说“安”,孔子接着说:“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走了,孔子仍是很生气,“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在祭祀父母的时候要“祭如在”,好像他们真的在那里一样,要恭敬、真诚。在孔子看来,礼是孝心的表现形式,所以是万不可废的。 孔子认为“孝”是“为仁之本”,而且当孝与其他德行发生冲突时,孝先于一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儿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所说的“亲亲相隐”,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不存在“大义灭亲”这个概念的。所以当孝与法发生冲突时,法让步于孝。 四:复行孝义 在侍奉父母时,是需要一定的礼仪的。言语上、心里上要尊敬长辈,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在春秋孔子看来“礼崩乐坏”的这个时期,孔子竭力主张隆礼,在行孝道这方面,孔子也是对孝礼详细的具体的规定,但有些要求未免有些太过于严格。如孔子坚持子女在父母过世后得守孝三年,不得婚嫁等事宜。但我们知道,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淡化,在经历父母过世的伤痛之后,我们得继续我们的生活。再说,我们的父母是不希望也不舍得我们在他们离开我们之后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虽然在这方面会觉得孔子有些矫枉过正,但绝不是说孝礼没有可取之处,相反在今日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更是需要孝礼。我们需要因为现 3 状的社会实在是太“无礼”了。 价值取向混乱的当前,不仅孝礼这个外在的表现形式被抛弃,更令人堪忧的是孝义被人忘却。孔子批驳当时人只将孝停留在“养”这个层面,从而说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别乎?”这样对现状不满的抱怨。但现如今,多少人对待宠物狗、宠物猫比对自己父母更为体贴用心。对于父母的孝顺这个概念多只是停留使父母衣食无忧这个状态,更不用说要时时刻刻用恭敬、真诚的态度去对待父母了。更有甚者是对自己年迈的父母恶语相对、拳脚相加。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一个人连他的血亲都不爱,怎么能做到爱人呢?所以在这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复行孝义是当务之急。 4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