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培训: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期待最近几年,网络培训,也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远程培训在中国统计系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表现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就像硬币有正面、也有反面一样,网络培训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问题。如此,我们面临一个问题,这就是对网络培训,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期待? 观念和资源 提到网络培训,很多人想到的经常是建设网络、开发教学平台、制作培训课件。的确,对网络培训而言,培训资源建设非常重要,但相对资源建设而言,培训观念方面的问题可能要更为突出。这是因为,目前,三个方面的观念还很有市场。 一是网络培训怀疑论。“受培训进课堂”的观念在一部分人的脑海中可谓根深蒂固。在这些人看来,培训的基础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没有或者较少人际交流和群体互动,培训很难有真正的效果。在他们看来,网络培训就是“烧钱”,既然如此,还不如多搞一些人们更为熟悉也更为习惯的课堂培训。 二是网络培训简单论。在一些人看来,网络培训不过是把培训课程从课堂搬到网上,其他的方面和课堂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他们看来,网络培训不过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如果把培训内容比拟为汽车、培训方式比拟为道路,则汽车还是那辆汽车,只是支撑汽车的不再是乡间公路而是高速公路。 三是网络培训模仿论。在网络培训的支持者中,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西方国家在网络培训领域有很长时间的探索,有成熟的理念和技术,我们拿来就是,如此,一方面能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能赢得时间,后发优势非常明显。但拿来的东西是否与我们的环境匹配则很少有人思考。 应该说,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其偏颇。网络培训需要“烧钱”,但它烧出来的东西可以重复使用、广泛使用,其乘数效应远非课堂培训所能比拟;网络培训需要从传统教育中吸取营养,但如果网络培训只是以传统教育为参照系,其价值实际上很难呈现;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与西方差异甚大,而差异的存在,决定我们不能对西方的经验全单照收,不能仅仅因为他们走在我们前面就不假思索地跟在后面亦步亦趋。 然而,讨论是一回事,行动则是另外一回事,观念的改变需要消除惯性的作用,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同时,网络培训的发展和其他制度变迁一样,存在着种种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约束条件,决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功到自然成。 由此看来,与建设培训资源相比,发展与网络培训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更为困难。因此,在短时期内,我们或许能在资源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但对观念重构,则不能抱太高的期待。 有限和无限 调查表明,在统计系统,对网络培训持怀疑态度的在30%左右,其主体,是年龄超过45岁或学历在大专以下的从业人员。考虑到统计系统的网络建设已覆盖中国90%以上的区域,我们认为,不排斥而且有条件参加网络培训的从业人员要占统计系统从业人员的6 0%以上。 应该说,这个6 0%,就是网络培训的空间。 这个空间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角色方面的特点。属于这个空间的群体主要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成年人,他们在统计系统有自己的角色,而且对自己角色有自己的理解。考虑到中国统计正面临两个问题的困扰:一是规模上,不断扩张的需求和相对有限的供应之间的矛盾,二是结构上,不断提升的需求和相对低下的供应之间的矛盾,他们参加培训,无论是否意识到,都与提升统计能力、更好地满足政府决策部门、企业界、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需求相关联。对于他们,学习的动力,除了政府部门的运行规则,还有责任和使命。 二是背景方面的特点。他们中,有年龄差异,有的刚刚走出校门,有的则接近退休;有职务差异,有的担负领导职务,有的只承担具体工作;有学历差异,有的是研究生毕业,有的则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则各有各的专业背景;有工作职责差异,统计工作按流程讲,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服务之分,按工作领域,则有工业统计、农业统计、商业统计、投资统计、人口统计、社会统计和科技统计等。尽管都是统计系统从业人员,但无论个人背景,还是工作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异。 三是能力方面的特点。统计系统从业人员是在职人员,他们大多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结构,在学习上呈现出较强的理解能力和相对较弱的记忆能力。加之他们的学习是工作中的学习,能够拿出来的时间相对有限,这就要求培训内容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围绕和联系他们的工作实际。 第一个特点决定了网络培训的空间,也就是网络培训能覆盖大部分从业人员,但第二个特点却导致可以“无限供应”的网络培训,具体到某一个人,适宜其学习的内容其实非常有限,到某一门课程,能够参加学习的人可能也非常有限;而第三个特点决定了网络培训的重点在工作方法、工作规范等需要理解的内容,而不是统计专业知识等需要记忆的内容。 由此,不难获得这样的判断,尽管网络培训在内容覆盖、培训对象覆盖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培训规模的扩张却受到很大的限制,无限的网络,只能预期有限的培训目标。 要求和需求 理解需求已经成为网络培训中使用最多的口号。培训应该建立在理解需求的基础上,但也是因为对需求的强调和重视,经常出现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培训被所谓的“需求”所控制,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向了需求调查,而在需求满足方面的投入则相对不足;二是调查归调查,操作归操作,培训与需求其实是两张皮。 2006年10月,我们曾围绕县统计局长的培训需求进行过一次专门调查。在调查中,我们要求县统计局长回答自己感兴趣的培训内容。结果,选择“知识”类课程的占65,而选择“技能”类课程的只占35,从调查结果,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知,县统计局长最感兴趣的是“知识”类培训课程。 在这次调查之后,我们邀请了部分参加调查的县统计局长座谈,以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期待,而通过座谈会,我们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结论:县统计局长最需要的是开阔视野、把握大势、更新理念和提升能力方面的课程,而不是前面提到的“知识”类课程。 应该说,“需求”这个词不错,但问题是,对需求的强调经常将人导入“个性化”的歧途。这是因为,每个人对需求的理解不尽相同,在不同的情景下,其表达的需求也可能不尽相同。特别地,在中国统计系统缺少岗位规范的情况下,所谓的需求其实非常笼统、非常模糊。 为了求解这个问题,我们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岗位规范出发,就是首先确定每一个岗位的应知应会,然后,根据应知应会确定培训的内容,换一个角度,就是从要求出发。 二是从已有培训资源出发,也就是以丰富的培训资源来应对个性化的培训需求,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建立资源超市,让培训者自主选择。而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需求呈现的过程。 总之,无论那一条路径,都意味着我们的着力点是要求,而不是需求。更进一步,从要求出发,我们有可能达到需求,而从需求出发,我们很可能无所适从。 过程和效果 由于有传统教育作为参照系,人们在评价网络培训的效果时经常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传统教育的评价标准。研究表明,传统教育的评价标准对网络培训既有“压力”,又有“引力”。这里的“压力”指来自传统教育对网络培训生存合理性和教学质量的怀疑和责难,而“引力”则指网络培训漂离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而向传统教育靠拢。不难理解,在“压力”和“引力”的两重作用下,网络培训很可能丧失差别化生存的价值,其效果也难以真正保证。 培训应该追求培训效果,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在面临“压力”和“引力”的情景下,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培训效果?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评价培训效果?在我们开设的培训中,有这样一门课程,大多数学员对这门课程满意或基本满意,但最后,我们从外部获得的信息却是,这门课程的效果很不理想。对此,我们感觉很奇怪。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这门课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在于有一个学员对这门课程很不满意,而这个学员又是一个特别喜欢“发言”的学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以各种方式听取培训对象对培训的评价,但经常的情况是,少数人的意见成了主流的意见。所以如此,在于培训效果经常是一条正态曲线,对培训基本满意的是多数,而对培训很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是少数。问题是,基本满意的人经常不发言,发言的少数人的意见也就成了学员们对培训的意见,尽管这远非全面、真实的反映。 这样的情况让培训者很头痛,作为回应,一些培训者或者简单地进行评估,给课程打打分,对学员搞搞测试;或者干脆就不进行评估,培训结束后就撒手不管了。 我们的经验是,对网络培训,与其关注培训效果,不如关注培训过程。所以如此,在网络培训中,学员已变身为培训主体,拥有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步骤和进度的权利和能力,一个对他们没有价值的培训课程,他们不会花功夫,即使报了名,也很难坚持下去;而一门有不少人在学、而且能够坚持学习的培训课程,你也很难说它效果不好。 如此,我们认为,对网络培训而言,过于关心培训效果,很可能得不偿失。就象一个超市,与其花时间了解消费者对各个商品的意见,不如搞清楚各个商品的销量,并根据销量不断调整商品的摆放,把销量大的商品放在最抢眼的位置,把销量差的商品从柜台上撤换下来。在这个意义上,对网络培训而言,过程监控,以及建立在过程监控基础上的调整其实就是对效果最好的关注。 内容和形式 集成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是网络培训的特色,也是网络培训所以存在的理由。由于中国人对网络的娱乐期待远甚于其他国家,网络培训在表现形式方面的优势也因此显得更有价值。 然而,形式并不能保证网络培训的成功,对网络培训而言,成功的关键还在内容。 那么,网络培训应该聚焦于什么样的内容?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前面回答,这就是从要求出发。 如前所述,差异是统计系统从业人员的特点,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对不同的人,培训的要求应该不同。例如,就个人背景讲,对于专业知识层次较高的业务骨干,应该要求他们的是提高,也就是在已有水平上的提高,以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骨干作用;而对于专业知识背景不好的基层统计人员,应该要求他们的是胜任,也就是要逐步具备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能力。 应该说,这方面问题的求解并非非常困难。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岗位规划培训内容,在强调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贴近统计工作实际的前提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具体人员的具体情况,如对专业知识层次较高的业务骨干,培训内容应尽可能专业、深入,而对专业知识背景不好的基层统计人员,培训内容则应尽可能浅显易懂。 问题是,除了知识和技能,人们还希望培训能关注行为规范和态度方面的问题。 应该说,培训能解决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问题: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则是错误的。的确,通过培训,我们能够引导和规范员工“做什么”和“怎样做”,并收获实际的效果。但对于态度,培训能起到的作用就不甚乐观了。这是因为,态度经常是环境的产物,需要时间培养,需要榜样示范,需要组织愿景的感召,很难依靠一两次培训来改变或者形成。在这点上,中国古话讲得好:“良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必巧也;明师能授人方书,不能使人必为也。” 总之,对网络培训,我们要重视形式,也要重视内容。特别地,我们要清楚,有些内容,可以纳入网络培训,有些内容,则不能寄希望于网络培训。 结束语 网络培训已经在中国统计系统起步,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对网络培训寄予太高的期待。有些事情,网络培训可为,有些则不可为。我们只能保持持续改善之心,积小胜为大胜,切不可因为对“业绩”的追求,而妨碍网络培训的良性发展。 在防止网络培训崇拜的同时,也要防止网络培训疲劳,不要因为网络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局限就对网络培训失去信心。参考系统:天柏在线培训系统天柏在线培训系统(T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