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实板理解走向弹性感悟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情景说明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思乡抒情的佳作。南宋诗人叶绍翁当时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倍感郁闷孤独。看到篱笆下的小孩玩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在诵读中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是教学重点;在情境中联系生活进行感悟、想象,体会诗情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 谈话揭题,自主释题1、谈话揭题: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 :有过。师: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齐读题目。(通过与学生轻松谈话,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借助去外地做客的感受这一话题,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后面感悟、体会诗情作情感铺垫。)2、自主释题: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 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师. 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 ,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 :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不能因为古诗产生的年代距今久远,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剥夺了学生自主读悟的权利,事实上,只要我们给学生一个激励的机制,自读自悟的机会,学生的理解能力定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读,注意有拼音的字。生: (自由读)。师: (出示生字卡:萧萧 梧叶 促织)谁来拼拼音?生: (拼读,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 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 (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 (生:没有! )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生: ( 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生: (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生: (多数举手)师: (指一位)你背看看!(生背)背得好!现在,同桌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生: (互相背诗)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做记号,想好了就举手。 生: (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师: (指生1 )你说说!生1 :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 (到“动客情”就语塞。)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 . )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生2: (举手)冷冷清清。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生3: (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独自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的那种心情一样。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 (众生举手)师: (指一人)你来说!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 :“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让学生将自己做客的心情与诗人此时的心情联系起来体会,学生的感受丰富而真切。)生: (齐读)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生: (默读后两句)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生: (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高兴吗?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特别高兴。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义是什么?生: (自由读,讨论)。师. 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看得清孩子们在干什么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生1:估计、猜想。生2:料定。师:看来,这种场景诗人是非常熟悉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那么开心,如果你现在就是叶绍翁,一个人冷冷清清的站在江边,十分孤独,突然看到这么一番情景,此时你会想到什么?生:我一定会想起我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师:是啊。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而在第二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客居在外、独处江边的叶绍翁,使他们能真正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将心比心地感受到了诗人叶绍翁的孤独寂寞。)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生: (静思细读)。师: (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 .。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声调要缓慢些。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生: (自由读)师:现在,我看读得好多了。只是动客情这三个字吐字要清,适当放慢。 (范读) 江上/秋风/动. .客情! 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显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 (齐读)。(“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研读体会,进而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句,把这首诗的感受读出来,与诗人的心灵对话。)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大家还能背出来吗?生: (投影显字,齐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生: (读静夜思后两句)师. 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生: ( 4人举手)师: (指1人)你说。生:见景生情!师:对, (板书) 见景生情,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好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生:好呀! (鼓掌)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一一(配乐,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呀,更加使我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 . !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生:越睡不着,越兴奋。师:活像什么?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生2:汹涌澎湃。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生:雪白的浪花。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 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请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读读吧!生: (齐声诵读)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 看哪组表达最好?生: (讨论后,有的组举手)。师: (选一组代表)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真是一位才气十足的小诗人呀!(各组代表诵读后,由学生自主评选最佳小诗人。)(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经验,把它和所读的诗词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四、布置作业1、默写生字2个。2、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试用本课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诗。五、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内容,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思。这一点,在古诗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多不可考。所以,不能实板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进行弹性感悟,这样才有可能领悟诗的内涵、意境。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呢?在教学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时候,我做了以下尝试:1、 摒弃繁琐讲析,引领自主感悟对于古诗中意境的感受,必须由学习的主体学生亲自去体会,而不能请别人去代劳,不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光听别人的描述,转述获得,否则,学生得来的就只是些表面的冷漠的印象,是不能促动心灵、促动情感的,而且不同的人感悟到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大胆摒弃已盘踞多年的繁琐的分析、讲解,还学生一个自由阅读、潜心感受、畅快交流、积极体验的空间。如在理解“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没有让学生逐字逐词去去理解,而是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客居在外、独处江边的叶绍翁。于是,学生对这两句诗便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我知道有小孩子在捉蛐蛐,因为在篱笆旁边有一盏明亮的灯”。另一种是“我知道有小孩子在捉蛐蛐,于是趴在窗前一直观看”。我想,此时我们关注的不该是哪一种理解更为贴切,而是孩子们能真正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将心比心地感受到了诗人叶绍翁的孤独寂寞。2、 开启想象之门,深入内化感悟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经验,把它和所读的诗词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