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可译 不可译”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考在翻译研究中,我们常常用“可译”和“不可译”的概念来区分一些翻译难度的差异。然而,“可译”和“不可译”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两个概念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呢?本文将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来探讨“可译”和“不可译”的内涵。首先从形而上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可译”和“不可译”是指事物的本质特征。根据中国哲学的理论,宇宙万物皆有其本质和现象,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其真正的本质。同样,我们在翻译时所面对的词汇和语言也有其本质特征。例如,汉语和英语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这些特点很难被直接翻译过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存在一些本质上的“不可译”词汇和语言现象,即使使用各种翻译技巧,也难以完全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然而,从形而下层面来看,“可译”和“不可译”更多指的是翻译的难度和程度。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词汇、句式或文化现象较为陌生的文本,这些情况下我们会觉得文章较为“不可译”,需要做更多的思考和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词汇或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可译”的,只是在当前的翻译环境下较为困难。综合以上两点思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可译”的,只不过在不同的翻译环境中,需要我们做不同程度的努力。当我们在面对一些“不可译”的问题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是放弃尝试。例如,像中国的“道”这种文化概念,可能很难在西方语境中直接表达,但是只要我们继续探究其本质特点,可以发现其与“哲学”或“道德”等概念有着类似的内涵,从而得出一种相对较为合理的翻译方案。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态度,不断尝试各种翻译技巧和新的翻译思路,使其真正的“可译”性得以体现。同时,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我们更应该深入探究各自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加深我们对语言的了解、对翻译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翻译的角度来探究“可译”和“不可译”的问题。从词汇、语法、语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寻找到翻译的突破口和解决方法。例如,在涉及到语法和句式较为复杂的文本中,我们可以尝试进行拆分和重组,使得翻译更为精准。而在涉及到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中,我们可以通过解释或注释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一些本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从而使翻译更加易于理解。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翻译的目的来考虑“可译”和“不可译”的问题。翻译通常有传达信息、受众接受程度和保留原意等多种目的,虽然这些目的并不是绝对相容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案。例如,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通常会注重保留原作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因此有时候可能会出现有意的翻译误差。而在商务翻译中,我们则更加偏重于准确、清晰地传达对方的意图和信息。总之,“可译”和“不可译”并非是一种对立的二元性概念,而是存在于不同层面和环境下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翻译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综合考虑翻译的目的、文本的本质特征以及受众的接受程度,以实现文本的最优翻译效果。最后,我们也可以将“可译”和“不可译”的思考拓展到其他领域中,例如文化交流、跨学科研究和艺术创作。这些领域中也存在各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难题和种种挑战,需要我们运用更加开放和务实的态度来对待,以期达到更为有效、准确和有意义的交流效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