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蒋咏春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高一教学形式学习、探讨教 师蒋咏春单 位四川省中江中学校课题名称记念刘和珍君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今年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3君:对人的尊称。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提出听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两个问题。(明确:?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原由;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刘和珍的三件事情:一、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二、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三、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2本文题为记“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悲悼念、鼓励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愤揭露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哀伤唤醒哀、愤唤醒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四作业:熟读全文。尽力背诵2小节。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悲悼念、鼓励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愤揭露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哀伤唤醒哀、愤唤醒作业或预习四作业:1、背诵小节和陶渊明的诗挽歌完成配套的导学与同步训练2、课后练习一(1、2)四自我评价1、注重了散文的结构内容的了解与把握 2、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分析与探讨3、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4、做到了讲练结合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注重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比较到位地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在知识的讲述上准备、清楚;对课文的分析简洁准备,并注重让学生主动分析;也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把握,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的目的。 评议一单位:中江中学 姓名: 王胜 日期:2013.11.7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