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解析第一部分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是具体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二、哲学的作用1哲学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哲学与时代精神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2.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五、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部分唯物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3.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五、意识的本质与作用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2人的意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能动性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如预设目标,制定计划】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对反映客观;并能够创造出幻想的形象和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和根本原因。3. 意识能动作用之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4. 意识能动作用之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如人的精神、意志、心态、情绪的作用。)【注意: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六、小结: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整合为以下两对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强调客观实际时使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了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材料强调精神、意识的作用时使用。】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材料强调办事情的科学性、反对违背规律的主观随意性时使用。】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规律离不开艰苦的主观努力。【材料强调主观努力,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时使用。】第三部分认识论一、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没有实践;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团队协作最能体现】。历史性:人类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四个理由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源自于实践。【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不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相混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实践发展提出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补充: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三、真理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真理又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如果超出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或超越其特定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所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3.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认识永无止境,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四部分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不存在。误区提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的观点,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是错误的。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不割裂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