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热点话题:十问“双一流”李志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博士)一百年前,美国高等教育界同样讨论过如何办好大学,如何办成世界一流大学。 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 艾略特(Charles Elio在任40年校长,18691909 年)有一句名言,“在任何国家,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性的一面可靠 镜子。美国新型大学不是外国大学的摹本,而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 渐地、自然地结成的硕果;是美国接受优良教育阶层的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的表 现;是富有开拓精神的,因而是世界无双的。”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界当前十分关注的“双一流”问题也有一些初步思考,愿意通过 十问十答的形式谈一谈。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水平的中国一流学科”。一问:如何理解战略意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自然绕不开“211”工程和“985”工程。起始于1995 年的“211”工程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 重点建设工程,曾引起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当时在教育外事领域工作, 当时接待的外国教育代表团,无一不谈中国的“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于1999 年启动。这两项工程建设使中国的一批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提高,一些大学 正在进入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行列,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工程建设的思路,有的工程可能名垂千古,有的工程会褒 贬不一。进入“211”和“985”工程建设的大学被社会赋予了重点大学或好大学的标 签,众多大学千方百计想进入工程建设行列。为此又千方百计地按照指定的标准 要求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办学模式的趋同现象。而“双一流”建设的实施, 有望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适度超前布局我们的高等教育。 国家是要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整体上促进我国向高 等教育强国迈进,而决不仅仅是使个别几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二问:怎么分解建设思路?“世界一流大学”英文通常表达为“World Class University (世界级大学)”,是一 个模糊的、比较的概念,其定义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指标设定。一般来 说,世界一流大学体现了举世公认的水平、地位、卓越成就,以及对世界范围的 才子的巨大吸引力;它不仅具有世界一流的办学实力、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更培 养出一批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拥有一批在若干领 域引领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在世界享有崇高学术声誉的杰出教授。“双一流”政策同时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突出大学对知识的责任和社会 进步的推动作用,通过分层和分类的建设思路,鼓励高校的“差别化发展”。与以 往的“985”“211”工程建设的思路截然不同,“双一流”将注重体制和机制建设。建设思路主要有三种:一是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 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 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二是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 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围绕主干学科,强 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 前列;三是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水平,进入 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三问: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双一流”建设要坚持的目标,即必须按国际通用的评价 准则达到一流,又能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我们已经积累了 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先后建设了一批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比如我们的地质、矿 业、石油、电力、钢铁等独立建制的大学,这些大学在国家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 作用。除了这些学科群特色鲜明的大学,我们中国大学群体最鲜明的特色是把人 才培养放在首位。“双一流”建设既是目标,又是过程,这种定义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今 天我们谈起“双一流”,总是有人会拿出基本科学指标(ESI)说事儿,这个 学校有几个进入前百分之一的学科,那个学校有几个进入前千分之一的学科,且 不说ESI的学科划分与我国实际学科设置差别较大,总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 己,永远也不会成为别人心目中的一流。西方的大学把知识的产生(科学研究)排在第一位,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哈佛大 学,就是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其13个主要学院 中,只有4个学院招收本科生,其他学院只招研究生。再比如,北美大学联合会 (AAU)中的60所美国大学培养了美国45%的博士研究生,2015年这60所大 学获得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的比例占全国的59%,而我们全部大学获得国家财政 支持的科研经费比例还不到10%。美国的120所左右的研究型大学基本上是以 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为主,而我们具备建设世界一流基础的大学,对国家的主 要贡献还是在人才培养上,这就构成了我们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特色的起点。坚持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立足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 关键。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活动主动适应社会转 型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通过改革和体制创新,由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向适 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模式转变。这也正是“双一流”保持中国特色的关键 所在。“双一流”建设不能只关注少数几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名次和学术论文的多少,要关 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并逐步影响和发展形成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所谓高影响 因子期刊、高水平论文、高被引作者、自然指数等,主要集中在部分学科领域, 仅仅反映基础研究领域的少数几个学科进展情况,与我们国家的学科设置差别较 大,用别人现有的评价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学的科研整体水平,更不能代 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论文不等于人才,论文不等于国家治理;论文不于 技术,技术也不等于产业。四问:有哪些核心任务?1一流的人才培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继续保持我们人才培养在先的特色,大学教授不能只注重科 研指标,还要注重考核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教授不能把教学和科研截然分 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大讨论的结论。大学教 师也要一岗双责,既要以良好的科研成就提高教学质量,又要用高质量的教学推 升科研水平。没能力或不愿意从事科研的人往往强调教学的重要性,没能力或不 愿从事教学的人往往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质量的教学和学生成才是大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对 任何一类大学的评价,千万别忘了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重要指标。大学的教学质量、 学生选课和选专业的自主、真正的学分制等都受到了很多限制,在“双一流”建设 中都要进行改革。2 一流的教师学者队伍一流的学者队伍是打造一流科研和教学的依托。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仅要 有大楼,更需要有大师。中国的教授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以此提高学术水 平。通过教授参与国际上学术团体的活动,逐步提升中国教授在国际上学术活动 中的话语权,才有利于快速提升中国大学的影响力,逐步获得国际上对中国大学 的认可。建设一流的学者队伍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充足而灵活的经费,二是有效的 管理体制机制。这就要求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 校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追求学术卓越,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 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系统提升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能力。3一流的育人环境建设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授,还要有一流的育人环境。“双一流”建设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包括提高培养人才质量、提升科研水 平和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等。大学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 研究。基础研究取得的新发现、新成果可以及时转化到课堂,写进讲义,有利于 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在信息经济的现代社会,新型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将为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实现 提供支撑条件。现代化校园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水平上,近两年,大规模开放在线 课程(MOOC )快速发展、小型私人定制课程、大一分类课程、学位系列课程、 翻转课堂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入学生的视野,以现代化的技术手 段作为支撑,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五问:有什么关键标志?“双一流”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 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 秀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标志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 水平。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大学在国家创新 体系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责,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 贡献,其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就是最直接的体现。高校通过在科技创新和为社会服务中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创 造大成果,在原始性创新和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做出 重大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说,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既是大学服务于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迫切需 要,也是大学提高自身综合办学实力的现实需要,因而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战略重点。六问:学科评估如何进行?在“双一流”目标指引下,未来的学科评估更应该体现对高校办学特色的保护性鼓 励,对学科建设的方向性指导。如果政府部门管得过多过细,强调统一标准,很 容易造成“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格局,完全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 争力的提升。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制定评价指标,委托第三方实行分类评估。政府主导的评估只适用于监管类的达标评估,达不到最低标准取消招生资格;政 府部门不宜参与排名次优劣的评估,特别是与分配资源挂钩的评估。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重点评价科研诚信与学风、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大 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 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科学 普及等科技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评价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 公开数据,引入公开数据占一定比例的权重评价方法。开放学术界公开参与评价 办法,实行网络互动等占比例评价。“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对于高校自觉发展和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学 科评估的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要积极鼓励各高校在特色学科领域的创新努力, 要全面反映各高校学科发展的“绩效”。因此对高校的学科评估也不能简单照抄国 际标准,不能过于求“洋”,而要鼓励各高校以中国特色去打造世界一流。学科评估不能只评基础研究论文和引用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人才培养质 量要成为重要指标。课堂上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但在目前的学科 评估过程中,学生群体的参与度不高,对学生真正的关注也不够。未来一个大学 或一个学科的好与差,如果学生在网上的评估互动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就业大数 据的分析结果可以说明问题,才能真正体现评估的力量。七问:管理机制如何保障?建设一流大学要依据高等教育法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 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 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政府指导下充分发挥大学自 主办学的积极性;依据高等教育法和大学章程理顺大学党委与行政的关系,真正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主要依据大学章程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 关系,实现大学由行政主导向服务学术发展的回归;靠大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