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四年级教学形式新授教 师葛淑芳单 位杭州市转塘小学象山校区课题名称第七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学情分析:1.学生有什么:预习课文,这两首诗有一定了解。2.学生缺什么: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组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爱。送元二使安西正是通过展现朋友即将分别时殷殷话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乡友乡情”这一板块中的一首。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组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爱。送元二使安西正是通过展现朋友即将分别时殷殷话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乡友乡情”这一板块中的一首。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反思: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读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4集体交流。(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反思: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反思: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5)指导朗读前两句。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反思: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2略读第二首诗。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朝雨 新柳 友 劝酒 情作业或预习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自我评价执教古诗对我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总觉得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去演绎诗词的魅力,担心教学过程中理解偏重了课会显得僵而闷,但过于深挖内涵感悟诗情对四上孩子来说又会显得高深莫测,望尘莫及。执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诗,我用学一首带一首的方式,进行读诗方法迁移运用,使孩子们在这节课能大致了解诗体特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感悟诗情,并能有感情诵读两首古诗,努力构建一节高效的课堂。一、关注内容,了解诗体。对四年级孩子来说,读懂这两首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并不难,但还应引导他们去关注这一类诗的特点。在这两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孩子们关注两首诗题目的共同点,通过比较发现两首诗的诗题都有送别什么人、去什么地方的信息。课尾让孩子关注两诗内容上的异同,诗中都有写景和叙事,一江水,一杯酒,诗人都表达了一种情感,诗人将情寄予不同的事和景中这是送别诗的又一个特点。对这种诗体有所感知后,孩子们在积累这一类古诗时候就会去关注题目和内容,帮助他们去更好地理解古诗,体会情感。二、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由于四年级的孩子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避免以词解词枯燥而又理性的理解方式,对两首诗的理解方式进行了转变。第一首在孩子们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不受注释的羁绊学会大胆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是当他的理解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得到诗句的印证时,更有成功的喜悦,全班孩子的思维就在自主发现中得到启发和互补。对个别难解的字词如“烟花三月”让孩子展开想象,使诗歌的意象逐渐丰满,如此丰富的画面古人却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从而体会诗歌的美感和语言的凝练。第二首诗的理解,就由第一首诗的定格画面自然引出,让他们来当画家来画画诗中描绘的景色,这是读懂诗意的一个策略,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描述画面,画面由无声变有声时无形中将诗意理解了,随之在老师的一次次反问中将关键字词落实。几次试下来,感觉对画面感较强的古诗,采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对四年级孩子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三、扣住诗眼,感悟诗情。理解诗意后,孩子们对送别诗表达的情感还是略知一二的,但要深刻体会这份情,还要引导孩子扣住诗眼去感悟。本节课,我扣住第一首诗中关键字眼“尽”、“唯”、“孤帆”和第二首中的“更尽”这几个饱含诗人的深情的字眼进行想象说话,练笔补白,为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读诗悟情打下伏笔,也为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两首诗中两个“尽”字不同的意思,却包含着一样的情感,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孩子们领悟帆尽情不尽,酒尽情未尽的深刻内涵。但是今天在理解第二首诗诗意的时候孩子们就能从字面中读懂诗句包含的情感来了,当我问孩子们:如果能听到画面上两人的说话声,他们会说些什么时,这班孩子的想象比我的预设已经领先一步了,我原本只要求他们能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这句诗的意思,但他们已经能丰富地表达出王维想要表达的祝福、担忧、不舍之情。这时候,我依然太拘泥于教案,我应该让孩子放开说,省略下面的补白,把两个环节二合为一,教学节奏会更紧凑些,教学过程也会更丰满。四、激情诵读,读出情韵。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途径,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中华诗词之美,是我的追求。今天的课堂,最大的缺憾是孩子没有读出诗的情韵来,可能是自己底蕴不足,引导的功力还不够,尽管我有激情的引读但还是显得有些生硬,如果孩子们的诵读更有韵味,课堂就会形成一种情场。如何将我的引导能和孩子们的情感水乳交融一般自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总评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关键词句的赏析中,“导”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