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专项练习能力提升试题及答案浙江省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衢州卷) 语文教学质量达标检测试题卷 一、积累(24分) 1根据拼音书写词语,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3分) 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mianyan _( )_的大山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_( )_(Alun Brun )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yiran-zide _( )_ 地俯视大千世界,静静地享受安宁。 2下面图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直接将正确的字写在答题纸上)。(2分) 我站在校门口,望着络绎不绝的人流,沮表地想,爸爸又不来接我了。刚才的喜悦,早已飞到了九宵云外。 3下面是学生作文中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成长的路上,挫折也伴随着我们快速成长,但只要认准方向努力,就能打出灿烂的明天。 B炎炎夏日,我举目远眺:看到水鸟笨重的身躯掠过水面,羽毛划过水波发出的好听的声音。 C环保工人的善是他们在我们吹着空调的时候,顶着太阳,流着汗,鼻头上早已挂满了汗珠。 D你走过来,伸手一把把我从地上拉起来,紧紧地抱着我,拍着我的背说:“别怕,有我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示谦称的一项是( )(2分) A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5古诗文名句默写。(7分) 学而不思则罔, _ 。(论语) _ ,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想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_ , _ ?” 陈与义登岳阳楼感慨“白头吊古风霜里, _ ”;范仲淹借岳阳楼表明了“ _ , _ ”的 政治抱负。 6文学常识填空。(2分) 吴敬梓的_ 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范进中举是其中的著名选段。 _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夏洛克是他塑造的经典形象。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元方入门不顾 两股战战 后遂无问津者 至若春和景明 长跪而谢之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阅读(43分) (一)名著阅读(4分) 8从下列四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答。(4分) (1)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答。 答:_ (2)关于城南旧事的主题,有人说是成长,有人说是别离,还有人说是乡愁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答:_ (3)不少文学作品写到了伟大人物的弱点,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从你所阅读的名著中选一个人物为例,进行分析。 答:_ (4)请根据海底两万里或你阅读过的其它科幻作品,谈谈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答:_ (二)文学作品阅读(13分) 野蔷薇 日小川未明 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国和一个比较小的王国相邻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和睦相处着。 在国界线上,两国都只派了一位士兵来驻守确定国界的石碑。大国派来的是个老人,小国派来的是个青年。两人一左一右地站在石碑两边。周围是安静极了的群山,偶尔才能看到一些路过的人影。 起初,两人在还不熟悉的时侯,由于彼此存在着不知敌友的戒心,一直都没怎么说过话。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两人竟成了好朋友。( 大概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两人再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 )。 在这条国界线上,生长着一株没有人培植却很茂盛的野蔷薇,在花开的日子里,蜜蜂们很早就聚集到了这里,那些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一直传到还没起床的两人的耳朵里。好像在说:“喂,快起床了,你看蜜蜂都来了。”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走到外面一看,果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此时正神采奕奕地在树梢顶上闪着光。于是两人又都走到岩石边,用从岩石缝里流出来的山泉漱口,这样两人在洗脸的时候就见面了。 “啊,您早,今天的天气真好!” “是啊,真是个好天气,天气一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了。” 于是,两人就这么一起站着说话,一起抬头看周围的景色。虽然是每天都能看见的风景,但是只要一抬头总能在里面看到昨天所没有的新鲜感。 那个年轻人最初不会下象棋,自从跟着老人学了以后,这一阵子,只要是和暖的天气,两人便会坐下来,对战起来。 开始的时候老人的棋术比青年强很多,所以总是让着青年,到了后来,即使按着规矩下,有时老人也会被击败。 青年和老人都是很好的人。两人都非常正直、亲切,虽然在下棋的时候,大家都是拼着命地想打败对方,但是在心里,两人却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有时候老人下着下着就会大笑起来:“看来我是要被打败了是吧。老是这么躲来躲去的还真是叫人受不了,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可怎么办才好哇?” 青年因为正战在兴头上,眼看就要赢了,所以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睛放光,直追对方的将。那些小鸟也蛮有意思地在树梢上唱着歌。野蔷薇也一阵一阵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 在那个地方也有冬天 ),当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的时候,老人就开始怀恋自己的故乡了,开始想住在那里的儿子和自己的小孙子了。 “真想早点请假回去看看哪!”老人时常感慨着。 “可是,”青年说,“如果您回去了,就一定由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来代替,要是个亲切温柔的人倒也罢了,万一是个满脑子敌我戒备思想的人就难办了。就请您务必多留些日子吧,您看,马上春天就要来了。” 不久,冬天就过去了,春天到了。可是,此时, 这两个国家正为着利益的关系开始了战争。眼看着,两个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就要变成敌人了,真是件难以想像的事呀! 老人说:“你和我从今天起就要变成敌人了。我虽然很老了,但至少还是个少佐,如果你把我的头拿回去,你一定可以立功得赏的,就请杀了我吧。” 听到这样的话,青年一愣。 “您在说什么呀!( 我跟您怎么会是敌人呢?我的敌人应该是别人。现在战争正在北方进行着,我要到那里去参战了。”说完这些,青年就走了。 ) 在国界线上,孤零零地只剩下老人了。自从青年离开的那一日起,老人就开始茫然地打发日子。野蔷薇开了,蜜蜂从日出到日落,成群地飞舞。( 此刻,战争正在很远的地方进行着,即使老人竖起了耳朵去听,睁大了眼睛去看,也没办法听到一丝铁炮的声音,或者看到一点黑色的硝烟。 ) 老人从那天起,就一直担心着青年的安危。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 一天,这里来了一个过路的人。 老人就向他询问起战争的情况。那个人就告诉老人,小国战败了,那个国家的士兵都被杀了,战争结束了。老人想,那样的话,青年不是也死了吗?他心里放不下,垂头往石碑座上一坐,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盹来了。他感到从远方来了很多人,一瞧,是一支军队,而且骑马指挥的就是那个青年。这支军队非常肃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当他们从老人身边经过的时候,青年默默地向老人敬了一下礼,并且闻了闻野蔷薇花。 老人刚想说什么,一下子就醒了。打那以后过了一个多月,野蔷薇就枯死了。 后来,就在这年的秋天,老人也请假回南方去了。 (选自杜志建主编大家小文) 9色调有冷暖之分,读完此文,你觉得这篇童话的色调是怎样的?请简述理由。(3分) 答:_ 10文章安排老人与青年下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3分) 答:_ 11质疑是走向深入阅读的重要一步。文中画线句有什么看似矛盾或不合理的地方?请选一句,写出你的疑问。(3分) 答:_ 12本文以“野蔷薇”为题有什么好处?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_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新京报(电子版)的一篇时事评论,完成1316题。 最近由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摔跤手爸爸打破性别歧视的藩篱,把自己的女儿训练成摔跤冠军的故事。电影刚一上映,就获得了爆棚的口碑,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2。 ( 阿米尔.汗能够成为印度国宝级的演员,凭借的是他对电影精雕细琢的苦功夫 )。 这次为了出演摔跤吧,爸爸,已经52岁的阿米尔.汗不惜让自己的身材像吹气球一样忽胖忽瘦。由于需要出演电影主角19岁、29岁和55岁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所以在身 材上需要阿米尔.汗随着年龄改变而有所变化。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折磨成这样呢?替身或者道具,都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演出。( 阿米尔.汗却说,如果不自己增肥成一个胖子,就没法真正体会一个胖子的心境 )。而之所以要打乱19岁、29岁、55岁的拍戏顺序,那是因为他怕戏拍完了再无动力瘦回去。 阿米尔.汗一年只接拍一两部戏,而每接一部戏,都必须全力以赴。由阿米尔.汗出演的电影,几乎部部都是经典。但在每一部经典的背后,其实也没多余的“奇迹”或天赋 ,无 非只是超乎寻常的付出和大量汗水而已。 阿米尔.汗的认真劲,会让我想起中国80年代拍红楼梦和西游记的那批老艺术工作者。今天,我们都以为,在小鲜肉当道的时代,工匠式的打磨、精雕细琢的演出,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可这个印度的国宝级演员却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时代,用心,永远都不过时。 ( 阿米尔.汗是一个有“工匠之心”的人 )。这足以使他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但显然还不足以让他成为“印度的良心”。让他成就此荣耀的,是他“影以载道”的努力。 阿米尔.汗每拍一部电影,几乎都在关心印度的社会问题。三傻大闹宝莱坞关注刻板的教育问题,我的个神啊关注的是极端宗教,摔跤吧,爸爸则关注女性歧视。 值得一提的是,在拍电影之余,阿米尔.汗还做了一个关注印度当下最尖锐的社会问题的电视节目,叫真相访谈。( 他做真相访谈这档节目, )_( 用的是印度国徽上的梵文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用我们这边的话来说,大概就是 “用事实说话”。 所以阿米尔.汗的三观虽然很正,但在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却又极其谨小慎微。他不是充满理想主义的煽动家,而更像一个小心求证的优秀记者。为了获得更确切的数据,他和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奔赴印度各地调查、取证,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背后都有数据在支撑。 在儿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