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和谐高效课堂课例新授课小学语文将相和教学课例作者单位: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上官完全小学姓名:王守利电子邮箱:zgzsgwx126.com联系电话:6466088一、 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古典文学已有了初步了解,阅读理解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有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理清三个历史故事之间的关系。(二)、课标及要点分析1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3、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4、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战国时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侮辱赵王,他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将相和的故事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而他们行为的本质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三)教学策略设计:鉴于本篇课文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利用“抓住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对“长文”进行“短教”。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集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四)过程设计:1、抓住矛盾冲突,寻根求源:“将”和“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呢?2、感悟人物语言,丰满形象: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对课文进行了总结3、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总结出:自信、胸有成竹4、自学感悟,蔺相如怎么“官压廉颇”5、矛盾激化与和解。6、总结全文,揭示中心。7、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8、联系课文,探讨当今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二、教学实施:(二)感悟人物语言,丰满形象(一)、抓住矛盾冲突,寻根求源1板书课题,接着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学生回答:课题的意思是大将廉颇和丞相蔺相如和好。)2提问: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和“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呢?我们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学生读课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指导学生朗读廉颇说的话。要求学生: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而且也就能找到“将”和“相”矛盾的焦点了。通过师生的讨论交流,进行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到底该不该给他升官?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1在引入本课的学习重点之后,带领学生一起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请两位同学将自己找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理直气壮、大大方方)2指导学生读“理直气壮”这个词语,要求学生读出词语的味道来。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4带领学生讨论:蔺相如“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5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6师:蔺相如真的撞了吗?没有。试想,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早已看在眼里。这就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7师: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让学生接着读书,继续思考。)8师:还有什么计?对!“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等等等。9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大大方方地说:“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10师: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让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生:蔺相如料定秦王不会杀他,因为蔺相如早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11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既然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12在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13师:是怎样的蔺相如呢?对!不畏强暴,机智勇敢。14对这部分课文进行了总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1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那么,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让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2师:课文中,蔺相如是这样说的:“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3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这句话。4提问: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5通过交流,总结出:自信、胸有成竹6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7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答案是肯定的。(至此,蔺相如的人物精神得到了提升,一个大智大勇、不畏强暴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8、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9、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四)自学感悟,蔺相如怎么“官压廉颇”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5)教师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五)矛盾激化与和解。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什么事?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