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八大思维方法目 录一、逆向思维方法二、对应思维方法三、假设思维方法 四、转化思维方法 五、消元思维方法 六、发散思维方法 七、联想思维方法 八、量不变思维方法 一、逆向思维方法小学教材中的题目,多数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顺向思维的。逆向思维是不依据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而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是 训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思维形式上的一对矛盾,正确地进行逆向思维,对开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促进思维的灵活性,都会收到积极的效果,解:这是一道典型的“还原法”问题,如果用顺向思维的方法,将难以解答。正确的解题思路就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最后的结果出发,一步步地向前逆推,在逆向推理的过程中,对原来题目的算法进行逆向运算,即:加变减,减变加,乘变除,除变乘。列式计算为:此题如果按照顺向思维来考虑,要根据归一的思路,先找出磨1吨面粉序是一致的。如果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形成另外两种解法:不着眼于先求1吨面粉需要多少吨小麦,而着眼于1吨小麦可磨多少列式计算为: 由此,可得出下列算式:答:(同上)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遇到问题可以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在开拓思路的同时,也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二、对应思维方法对应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也是现代数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应思维包含一般对应和量率对应等内容,一般对应是从一一对应开始的。例1 小红有7个三角,小明有5个三角,小红比小明多几个三角?这里的虚线表示的就是一一对应,即:同样多的5个三角,而没有虚线的2个,正是小红比小明多的三角。一般对应随着知识的扩展,也表现在以下的问题上。这是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要求出每小时生产化肥多少吨,必须先求出上、下午共生产化肥多少吨以及上、下午共工作多少小时。这里的共生产化肥的吨数与共工作的小时数是相对应的,否则求出的结果就不是题目中所要求的解。在简单应用题中,培养与建立对应思维,这是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基础。这是因为在较复杂的应用题里,间接条件较多,在推导过程中,利用对应思维所求出的数,虽然不一定是题目的最后结果,但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这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这种思维突出地表现在实际数量与分率(或倍数)的对应关系上,正确的解题方法的形成,就建立在清晰、明确的量率对应的基础上。这是一道“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题中只有20本这唯一具体的“量”,解题的关键是要找这个“量”所对应的“率”。如图:的“率差”,找出“量”所对应的“率”,是解答这类题的唯一思考途径,按照对应的思路,即可列式求出结果。答:书架上原有书240本。如果没有量率对应的思维方法,用20除以而得的不是所对应的率,必然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因此,培养并建立对应的思维方法,是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一把宝贵的钥匙。三、假设思维方法这是数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推测性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解答应用题的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因为有些应用题用直接推理和逆转推理都不能寻找出解答途径时,就可以将题目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条件,假设成相等的数量,或者将一个未知条件假设成已知条件,从而使题目中隐蔽或复杂的数量关系,趋于明朗化和简单化,这是假设思维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当“假设”的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按照假设后的条件,依据数量的相依关系,列式计算并做相应的调整,从而求出最后的结果来。各长多少米?解答这道题就需要假设思维方法的参予。如果没有这种思维方法,将难以找到解题思路的突破口。题目中有两数的“和”。而且是直接条件,两数的“倍”不仅是间接条件,并且附加着“还”多0.4米的条件,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和倍应用题,思考这道题,必须进行如下的假设。是直接对应的,至此,就完全转化成简单的和倍应用题。根据题意,其倍数关系如图: 答:第一块4.36米,第二块3.3米。电线各长多少米?两个标准量的分率一旦一致,就可以用共长的米数乘以假设后的统一分率,求出假设后的分量,这个分量与实际8.6米必有一个量差,这个量差与实际的率差是相对应的。这样就可以求出其中一根电线的长度,另一根电线的长度可通过总长度直接求出。列式计算为:长度。列式计算为:答:同上。上述两种解法都是从率入手的,此题如从量入手也有两种解法,无论从率从量入手,都需要假设的思维方法作为解题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掌握假设的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解题的思路,在处理一些数量关系较抽象的问题时,往往又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四、转化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中,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当这类应用题的条件中,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标准量,从属于这些标准量的分率,就很难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转化的思维方法,就可以将不同的标准量统一为一个共同的标准量。由于标准量的转化和统一,其不同标准量的分率,也就转化成统一标准量下的分率,经过转化后的数量关系,就由复杂转化为简单,由隐蔽转化为明显,为正确解题思路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培养转化的思维方法,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基本的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以及量率对应等关系,都能做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没有这些作为基础,转化的思维方法就失去了前提。转化的思维方法,在内容上有多种类型,在步骤上也有繁有简,现举例如下。从题意中可知,求这批货物还剩下几分之几,必须先知道三辆车共运走全部的几分之几,全部看作标准量“1”,但条件中的标准量却有三个,“全部”、“甲车”和“乙车”,如果不把“甲车”和“乙车”这两个标准量,也统一成“全部”这个标准量,正确的思路将无法形成。上面的转化的思维方法,都是分率在乘法上进行的,简称“率乘”。乙两人年龄各多少岁?从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来分析,这是一道和倍应用题,但标准量却有两个(甲年龄与乙年龄),不通过转化来统一标准量,则无法确定甲乙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人年龄和是60岁,就可以求出甲乙两人各自的年龄。答:甲36岁,乙24岁。如果把甲乙年龄不同的标准量,通过转化统一为乙年龄的标准量,把乙龄则是:如果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还可以转化成另外一种思路。倍,通过这个转化,就可以确定甲乙年龄的倍数关系。答:甲36岁,乙24岁。如果结合对图形中相等部分的观察,转化一下思维的角度,可以将这道较复杂的分数和倍应用题转化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2,有了两人年龄的“和”,又有了两人年龄“比”的关系,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上述的四种解法,前两种运用了分率转化法,第三种运用了倍比转化法,第四种是将原题转化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几种思路,在算法上大同小异,在算理上也有难有易,但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与转化的思维方法紧密相连。五、消元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消元的思维方法,也叫做消去未知数的方法。在一些数量关系较复杂的应用题里,有时会出现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品组合关系所构成的问题,而已知条件只给了这几种物品相互混合后的数量和总值,如果按照其他的思维方法,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就需要运用消元的思维方法,即:依据实际的需要,通过直接加、减或经过乘、除后,再间接加、减的方法,消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未知数的方法,来求出第一个结果,然后再用第一个结果推导出第二个或第三个结果来。运用消元的思维方法,是从求两个未知数先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开始的,然后过渡到求三个未知数,首先消去其中两个未知数。例1 有大小两种西红柿罐头,第一次买了2个小罐头,3个大罐头,、小罐头每个各重多少公斤?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排列如下:从条件排列中观察到:两次买罐头的总重量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两次买的大罐头的个数不一样,如果用第二次的总重量减去第一次的总重量,所得到的量差与两次买的大罐头的个数差是直接对应的。这样一减,实际上就消去了2个小罐头的重量,所得的结果就是(7-3)=4个大罐头的重量,据此,可以求出每个大罐头的重量,有了每个大罐头的重量,再代入原题中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每个小罐头的重量。列式计算为:例2 食堂买盐、酱、醋,第一次各买2斤,共付0.96元,第二次买4斤盐、3斤酱、2斤醋共付1.48元,第三次买5斤盐、4斤酱和2斤醋,共付1.82元,求每斤各多少元?根据第三次和第二次所买的物品数量,醋的斤数一样,两次付出钱数相减,就把醋消去了。所得的结果就是两次盐、酱斤数差所对应的钱数。考虑到第一次各买2斤付出0.96元,用0.96元除以2,所得的0.48元,正是各买1斤应付的钱数。再用0.48元减去1斤盐、1斤酱的0.34元,就可求出1斤醋的价钱。每斤醋的价钱已求出,再想办法消去盐和酱,如果先消去酱,可用:0.34元3=1.02(元),这1.02元是3斤盐和3斤酱的价钱和,再用第二次共付的(1.48-0.142)=1.2(元),这1.2元是消去2斤醋的价钱,也就是4斤盐、3斤酱的价钱之和,由于1.02元里也有3斤酱的价钱,这两个数相减,即可求出每斤盐的价钱。如果求出每斤醋的价钱后,也可以先消去盐,即用:0.344=1.36(元),这是4斤盐与4斤酱的价钱和。然后按上述求出4斤盐与3斤酱的价钱和(1.2元),即可求出每斤酱的价钱。如下式:通过以上两例说明:解答上面这类应用题,按照一般的常规思路,会感到不得其门而入。运用消元的思维方法,就会发现解答上面这类题的规律。由于解题步骤和分析消元的角度上,不是唯一的,因此,消元的思维方法也会促进整个思维的发散性。小学数学中的消元思维方法与中学代数中的消元法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小学数学中的消元没有字母,都是具体的数量。六、发散思维方法发散的思维方法,是依据题目中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相依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在推理中寻求正确的答案,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求同思维是求异思维的前提,没有求同就没有真正的求异,或者说就没有真正的发散,但求异思维不是求同思维的自然发展,重要的是教师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发散思维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使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协同配合,做到培养中的同步发展。是一个正确答案,却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的结果。出1300公斤。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结果是1300公斤。上述的三种思路,其与旧知识的联系不尽相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发散加的方法,实际上在运算中使用了乘法的分配律。思路是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又几分之几倍的分数乘法则来进行计算的。思路是先将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在乘法中,根据小数点移位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简便、准确、迅速地求出结果。例2 当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学完后,可通过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的表述,来进行发散思维方法的培养。甲储蓄80元,乙储蓄50元。如果把乙储蓄的这个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并用分数或百分数的形式进行表述,可能有几种表述方式:如果把甲储蓄的钱数转化为间接条件,仍用分数或百分数的形式进行表述,可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类似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