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寓语言运用得体于语文教学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语言运用得体,如教材所叙:一要看场合;二要看对象;三要注意礼貌用语。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那么,教师怎样处理这重点和难点,学生又如何学好这重点和难点呢?如何做到熟练地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体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都有探求知识奥秘的天性,恨不得囊括天下的知识,获得真才实学。那么,怎样交给他们一把金钥匙呢?笔者认为,培养兴趣最为重要。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才有动力,才能主动去获取。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桃花源记吸引学生去“问津”人世间的桃花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学生去想象火热的战斗生活;唐雎不辱使命把学生带到唇枪舌剑的辩论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中美的世界,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冲破”、“横渡”二词,准确地表现出人民军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突出了敌军不堪一击、溃败千里的真实场景。又如孔乙己中有“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一个“蘸”字颇为得体,写出了孔乙己读过书,十分讲究写字的斯文动作。通过这样的点拨,揣摩作者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特点,准确的遣词造句的教学,学生就能体会文章的妙处,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时,对照自己用词组句的缺陷,更能领悟作者炼字之妙。这样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深一层的探索课文的奥妙,挖掘课文中美的世界。 二、比较、鉴别词语的细微差别,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编撰者在这方面颇具匠心。在相当多的课文中精心编写了辨析选用词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能力的练习。这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如果在讲课时,不能有意识地对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很难提高或者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这个环节。 众所周知,汉语是丰富多彩的语言,其中尽管有许多同义或近义词,但认真分析,它们都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存在差异。意义相同的两个或几个词就不用说,即使是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课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意义也不相同,甚至相差很远。例如孔乙己中的“摸”说明孔乙己穷得不成样子,狼狈不堪,而水浒传中李忠的“摸”则说明李忠吝啬、不爽快。这些都说明语言大师们十分注意在什么场合、针对什么对象来选词造句。 三、重视朗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古人十分重视朗读,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今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认识事物,开始就是认识事物的表象,对表象有了认识,方能进一步理解、把握事物的实质,从而熟练地支配这一事物。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先有了对语言文字表情表意的感受,然后才能进行理解、分析和表达运用。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特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散文、小说中优秀的片段,我们要组织学生反复地诵读,通过诵读,默记于心,自然而然形成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在说话、阅读、写作中能够成竹在胸,得心应手。 在語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大量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其语言的感受能力也较强,说话、写作的能力也较强;相反,不重视朗读训练,连课文都读不通顺的学生,其表达的思想也就混杂不清,更不要说语言的运用得体了。 在相当多的练习中,反复安排了一定量的朗读、背诵的练习。这种练习,实际上也是语感训练。因此,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这个“读”字,必须认真研究,切实抓好朗读语感的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