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这交启动。2001年9月国家开始实验,我县是从2005年9月开始,已有5个年头了。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大的方面说,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从学生的现实来看,我们现在看到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都成了考试的机器,而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麻木、呆板;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消极、沉重;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变成了学生最痛苦的事情;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而新课程关注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所以,这次新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对我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 二、新课程教研员面临的新挑战 课程专家北京师大肖川博士曾这样说:“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败在领导,关键在教研员。教研员的这个关键两头都搭得上,成败都是关键”。专家的提醒不无道理,新课程对我们在座的教研员来说,都面临着新挑战。 1、是新课程对教研员来说,也是全新的 教研员大多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的,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信,在传统的教学中工作熟练、业务精湛。但新课程无论是从理论到方法都是全新的,因此,在业务能力和教育观念方面面临着新的问题。 2、是教研员的角色和职责带来的 教研员定位是老师的老师,其任务是指导教师实施新课程。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他们渴望交流与探讨,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却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我们原来在学校听课评课,从来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很少听到不同声音。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过去一直认为是成功的课,最好的课,有些甚至被认为是经典课,如今,却被人用新课程的理念一分析,我们看到了差距和问题所在。 3、是教研员在教学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 因为县乡教研员除了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外,还有教学管理的职责,特别是乡镇中心校教研员,担负着本乡镇学校教学管理和指导教学管理的重任。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也要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那么而如何改?更是一个新的难题,上级没有明确规定,又无现成的可操作的东西可以借鉴,必须由我们的教研员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新课程发展的新机制。 所以,课改,对我们中小学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 三、树立新课程理念 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作为教学管理者、教研人员更新观念至关重要,如何在教学研究中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鼓励教师创新值得大家探讨,不能照搬过去固定的模式或教学思路,更不能将管理者的意图强加给教师。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恰恰是一节有新意的好课,却被认为教学语言不精彩、教学结构不严谨、教学功底展示不充分。还有的临下课,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学生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获得极大的满足,结果这节课因为拖堂而被扣分。如何评价一节好课,关系到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问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是追求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教学艺术的完美无缺,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因此,做为指导教师的教师,观念必须更新。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2、新课程的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师不是万能的,不必要什么都知道,比如:蚯蚓有没有眼睛?可以跟学生一起去探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究。 3、新课程的学生观: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我的学生,是不正确的。 4、新课程的学习观: 就是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自定目标,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合作:团队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培养能力,掌握方法。 5、新课程的教材观: 主要内容是: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即提供了一个例子,不是唯一内容。教师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可以调整,可以拓展延伸教材内容。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要用活教材。 6、新课程的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这不是双边活动,而是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另外,传统的教学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就不学。这样,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新课程倡导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是互动、互惠的关系。 7、新课程的评价观: 主要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和发展性评价方式。在评价方法上,由终结性评价改为形成性评价,由定量评价改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由绝对评价改为差异性评价,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 (四)关于评价 1、转变一个观念 传统的评价是关注结果,而新课程评价则认为,评价是一个过程,把评价当作学习的一个部分,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全面了解学生,有效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标准多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有语言、音乐、数理、运动等九种智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发展程度。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只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要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目标有差异。 3、评价方法多样: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即有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有发展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制度。 4、评价主体多元: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方面。 当然,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的影响,理想的评价与现实的评价还有很大的矛盾,这些需要我们去探索。新课程正在深情地呼唤教学的新评价理念和方法。 (五)关于教学研究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所谓“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指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在学校中建立一种学习化的教学研究制度。 主要形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2、加强集体备课 要定主题、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发言人,学校领导要参与全过程。 几种常见形式: (1)备共享教案:同科教案(各备几课,共同分享)。 (2)相互说课:研究说主题,执教说思路,上课说过程,自我说反思,同伴说观点,专业说理论。 (3)课后交流:课后共同总结、反思。 3、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 听课评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要多种形式呈现:老教师“带徒课”,中年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新教师“汇报课”,还有研究课、观摩课、竞赛课等。 还可组织同课异构,同上一节课,同课同备,同说同上、同改等教研活动形式。总体要求:有听必评。 4、开展小型化课题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又一重要举措,要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做到: 问题即课题: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 教学即教研:在教学行动中研究; 结果即成果:成果又反过来服务于教学。 要求各校积极申报课题,认真开展研究。教育有规律,科研有程序,只要遵循规律,按照一定的程序,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关于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观念下的教学常规管理还有很多要探讨的问题,这里主要是提供些基本的理念和做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广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我县特色的新课程教学管理新路子,为全面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做出积极地贡献。强化教学常规落实 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海阳市实验中学创建于1981 年,是海阳市教育教学的龙头和窗口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2300多人,教职工150人。多年来,学校秉承“和谐、规范、求实、创新”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充分发挥了海阳市教育教学“窗口”学校的示范作用,赢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强化德育,关注师生和谐发展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对德育工作常抓不懈。我们认为,学校常规工作的落实关键在于德育工作是否到位,归根结底是教师的精神面貌问题,教风是校风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优良校风形成的前提。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首先从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入手,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师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一)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的发展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而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对其所从事的事业的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为此,我校高度重视教师职业幸福教育,把构建积极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作为学校常规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引领广大教师不断升华自身的职业幸福感,并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和谐发展。1.专题讲座,全员培训学期伊始,学校统一部署,领导干部分工负责,每人一个专题,定期举办以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专题讲座,引导教师感受职业幸福。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大师德教育教育力度,结合工作实际,通过不定期地召开师德报告会、举办师德讲座、进行经验交流等形式,培育师德标兵,全面推进学校的师德建设。2.明确目标,建立体系在师德建设方面,学校既有总体部署,又有具体规划,教师个人也都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具体可行的自我教育计划,从而保证了人人有目标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