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高中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精选2019高中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精选一、课内双基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袅袅(nio) 得鱼忘筌(shun)疏朗(sh) 翩翩起舞(pin)B.皎皎(jio) 窸窸窣窣(su)褐绿(h) 缠绵悱恻(min)C.灼灼(shu) 四处漂泊(b)触及(ch) 空气湿润(rn)D.寒砧(zhn) 冉冉升起(rn)凄清(q) 笑声爽朗(shun)【答案】 D(A.筌读quB.窣读s;C.灼读zhu。)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 ,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 ,围绕它展开全文。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 ,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 ,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并加以阐发。C.从现象谈到本质 ,从个别谈到一般 ,从具体谈到抽象 ,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 ,又易于为广阔读者所接受。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 ,力求写得浅显易懂 ,深入浅出 ,所以采用这个标题。【答案】 D(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 ,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3.以下对句子的理解 ,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它的鲜明的形象 ,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 ,说明木叶的来历 ,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 ,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 ,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 ,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木就是树 ,木叶就是树叶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 ,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 ,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 ,而树叶连用不常见。【答案】 B(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 ,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4.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 ,不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指代木 ,木就是树 ,二者是同一概念 ,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 ,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 ,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B.这指代木 ,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 ,就想起树干 ,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 ,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 ,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发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 ,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答案】 A(暗示性不仅仅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还包括联想义。)5.以下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第1段 ,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 ,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B.第2段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 ,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 ,有用叶的 ,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 ,后来又开展到用落木。C.第3段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 ,关键在于叶字。由此可见 ,在诗歌中 ,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D.第4段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答案】 C(关键在于木字。)6.捕捉文中信息 ,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 ,源出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 ,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响和启发。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 ,源出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想起了游子的漂泊。C.美女妖且闲 ,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 ,落叶何翩翩。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绿柔软的 ,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枯燥之感 ,飘零之意 ,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 ,属于风而不属于雨 ,是典型的清秋性格。【答案】 B(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错 ,这是屈原?九歌?中的意境。)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的文字 ,答复710题。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发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 ,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 ,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 ,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 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那么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 ,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 ,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 ,那么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7.从结构上说 ,这段文字起到什么作用?_【答案】 这一段由木叶第一个艺术特征入手深入分析 ,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8.以下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成心不让人发觉。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的结果。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答案】 B(成心不让人发觉不对。)9.关于木会暗示着落叶的原因的解说中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B.木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 ,而很少会想到叶子。C.木与落叶有着必然的联系 ,想到它是正常的。D.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答案】 C(必然的联系不对。)10.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 ,而且是十分一致的。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 ,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答案】 B(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114题。秋天的心林清玄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 ,只知道观察自然 ,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 ,有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之句 ,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 ,但说到气派悠闲 ,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 ,可以说是落叶满无不知秋 ,世人只会数甲子 ,对现代人而言 ,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 ,有时日历犹缺乏以形容 ,而是只剩下钟表了 ,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 ,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 ,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 ,甚至没有年岁 ,不能分辩四时 ,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 ,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 ,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 ,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 ,他们有了年岁 ,知道四时 ,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 ,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 ,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 ,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 ,春天是朝九晚五 ,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异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 ,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 ,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 ,大人要办事 ,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 ,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 ,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 ,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 ,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 ,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 ,就看秋天吧 ,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 ,都是美极了 ,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 ,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 ,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 ,虽然时光不再 ,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城市不是没有秋天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 ,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 ,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 ,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 ,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 ,在夏日明亮的天空 ,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 ,云更高、更白 ,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 ,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 ,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 ,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 ,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假设能感知天下 ,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 ,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 ,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 ,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 ,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 ,也见不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 ,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 ,秋天是禾熟的季节 ,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 ,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 ,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 ,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 ,即使在红砖道上 ,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 ,要找自己的足迹 ,更是艰辛呀!1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 ,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