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华桂中学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调查与分析徐 猛 浠水县华桂中学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青少年一代,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要么有严重的误解,面对的这样一种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倒金字塔形状的格局,如果任其发展,将有严重的后果,尤其是传统文化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弄清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生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兴趣不大,学习根基不牢,戏曲备受冷落,书画后继无人,传统道德影响力滑坡,家长对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支持度不高。由此推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塑造优雅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关 键 词:中学生 传统文化 学校氛围一、调查目的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但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由于不加以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精华,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为了复兴传统文化教育,防止外来垃圾文化侵蚀,特做两次调研,以了解目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比较分析以便寻求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二、调查对象与方法两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问卷内容主要来自以往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硕士论文和学术刊物,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的差异会影响问卷调查结果的不同;第二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第三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实际情况。问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的方法主要依据收集上来的数据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对这些处理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逻辑思辨和推理,强调价值判断和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同时体现定性研究的特征。三、调查结果两次的问卷调查,我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第一次发出问卷462份,收回462份,有效问卷458份,问卷时间是2011年12月;第二次发出问卷423份,收回423份,有效问卷410份,问卷时间是2013年12月。下面是我对此次调查的分析和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根据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的作用可看出:第一次有29.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重要,有45.5%认为这有一定的作用,这些比例就占到了75%,;第二次有89.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重要,有9.5%认为这有一定的作用,这些比例就占到了99%,通过两次比较,可以看出,课题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态度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对未来传统文化的发展第一次调查有24.4%的学生表示很乐观,有41.7%的学生认为比较乐观,但是也有24.8%的学生并不看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2.2%的人觉得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很悲观,还有一些同学持中立态度;第二次调查有36.4%的学生表示很乐观,有41.7%的学生认为比较乐观,任22.8%的学生并不看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持消极看法。 对于对中国古代经史子集的态度,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偶尔翻阅。即使两年来教师不断要求学生诵读经典,任然有有49.3%的学生对于这些经史子集敬而远之。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这些书籍有的太过深奥,不是白话文,而是文言文来叙述的,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能背诵的古诗词的数量,第一次调查学生能够背诵的课外古典诗词并不是很多,造成的原因可能有:对诗词不感兴趣;因为考试只背课内的,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看课外的。第二次调查学生能够背诵的课外古典诗词并有了长足的进步,人均增加56篇,由此看来,学校只要加以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诵读还是有兴趣。 对于中国的传统戏曲还有多大生存空间,两次调查结果没有多大变化,学生中有近65%的人对中国戏曲的生存空间表示并不乐观。原因是现在的学生对戏曲并不十分了解,不太喜欢听这些传统艺术。喜欢听的是那些流行音乐,这就给中国戏曲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第一次调查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没有兴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的书籍对于他们没有价值。同学们当被问到“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时,有298人选择了“讨厌传统文化”占整个调查人数的65%,有115人选择了“没什么兴趣”占整个调查人数的25.2%,如果这两个答案放在一起基本上有9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兴趣。当同学们被问到“您认为传统文化的书籍有没有学习价值?”时,有356人选择了“没有特别的想法”,这充分证明同学们都不认同传统文化有学习的价值,而且对于学习传统文化没有兴趣,这就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设置了很大的阻力。第二次调查选择了“讨厌传统文化”占整个调查人数的15%,而有兴趣的则上升到55%,主要变化的原因是通过学校开展的活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表明如果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必须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开始。今天的学生对古典乐器很陌生,古时经典名曲基本上没有听过,即使听过没有深刻体会,或者说欣赏不好这样的音乐。在两次调查中,当问到“你喜欢听中国古典器乐吗,比如说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时,有170多人选择了“不太喜欢也不太了解,相对更喜欢流行音乐”,占所有调查人数的近36%,有150多人选择了“一般,但是对名曲有机会会考虑听一下”,占所有调查人数的31%,仅有30多人选择了“很喜欢,听的很多,甚至可以辨别出曲名”,占所有调查人数的7%。如何让现代的学生喜欢传统名曲无疑是摆在复兴传统文化教育目前的一个难解问题。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然后今天的学生很多无法辨认行书、草书、隶属和篆书。在调查中,学生们当问到“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吗?”两次调查有近200人选择了“勉强可以”,占所有调查人数的45%,这个选项是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多的,有170人选择了“不能区分”,占所有调查人数的37%,选择能区分的只占不足20%,书法艺术在孩子的心理是陌生而无用的东西,印象现在学生们用的最多的是水笔,写的楷书,关于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古代字体,大概有79%的人无法识别,这一状况令人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后继人才感到担忧。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知识懂得过少。在调查中,当提到“对某一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您学习的程度如何?”时,在所有的调查者中仅有5人回答“精通”,占所有调查人数的1.1%,而对这一问题回答“学过皮毛”的有68人,占所有调查比例的15%,回答“一概不知”的有385人,占所有比率的84%,因此,从总体上看,同学们对传统艺术精通的太少,复习传统艺术必须加强书法、国画、民族乐器的普及。同学们对传统节日了解甚少。传统节日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以风俗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是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起点。在这项调查中,60.8%的调查学生只知道1-3个民族节日,这充分说明学生们对民族节日的认识十分有限,而令人惊奇的是有28人居然知道10个以上的节日,其实知道十个以上节日对于大多数大人们来说都很少见,这说明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根基同学们基本上不认可传统道德,对于传统态度持反对的态度。很多学生认为传统道理伦理重社会,轻个人,无法指导和适应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日常生活,如今的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基本上是利人利己,双赢观念。从这个调查表中,当问到:“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您的看法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152人回答的是“不认同”,这一回答是四个选项中占认识最多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3%,而选择“非常认同”的不足40人,占所有调查人数的9%,从两个选择答案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今天的学生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偏离传统。四、对策与建议(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应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传统文化社会氛围。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首先,相关文化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工厂、军营、车站、机场、码头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次,大众传媒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再次,文艺界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演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上艺术舞台,进入影视节目和文学作品;最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二)增加传统文化课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官方记载的经史子集还有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还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比如岭南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类型。”这些文化遗产如经史子集一样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如果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必须在学生日常接触的学科课程中体现出来。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选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五字鉴、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音韵学教材是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为学生对对联、做诗、填词、写赋与作文打好基础;训话学教材说文解字与尔雅等古代蒙学作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三)塑造优雅校园文化古人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的就是环境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的确,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成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养育人文精神的大课堂。而环境文化是由碎片构成的,“碎片”是环境文化的元件。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名片、展台和符号。在学校的墙面上可以悬挂一些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可以用中国的毛笔书法艺术表现出来;在走廊里面可以用镜框装裱几幅精美的中国画,以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在教室里面的墙壁上面可以张贴些传统文化的句子,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出无限的教育资源,这样学生随时可以感受到人文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四)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发掘、整理、倡导和传播民族精神,并不断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有益于增强学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首先,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欣赏诸如梁祝、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名曲;观看诸如长生殿、牡丹亭等经典戏剧。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视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其次,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直接参与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总之,学校要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效性。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学校并依托这些社团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其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直观生动的校外课堂,并与课堂传授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使学生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华桂中学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同学:您好!我们在做一项关于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素养的调查。为了了解学生传统文化现状,以促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健康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