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课课题张学良对日态度的转变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本课知识清单1、通过老师的讲述了解张学良对日态度转变的过程 2、结合所学探究张学良对日态度转变的原因 3、通过张学良的选择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来感知感知个人抉择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知识分析本节微课的探究点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一个知识点,即在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对日态度的转变。通过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张学良对日态度的转变影响的分析,探究个人抉择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每个人的细小抉择甚至是正义的呼声都将影响乃至改变国家的命运。微弱选择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微课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微课】张学良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作霖被日本谋害之后,张学良成为了东北军事行政最高长官。九一八事变之后,世人讽刺其为“不抵抗将军”,后经西安事变,世人赞其为“民族功臣”,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世人眼中不一样的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面临战与退的抉择,在一二九运动中面临忠与义的抉择,最终在西安事变做出了不悔的选择。【内容探究】一、 九一八事变:战与退的抉择(1)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2) 设问:面对日本蓄谋已久的入侵,张学良是如何应对的?南京国民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纽约时报在九一八事变后曾有这样的报道“一接到消息,张学良立即命令士兵放下武器,不准开火不允许采取任何形式的反击”。而且南京国民政府声明,“要求中国民众要保持冷静,不能给予日本扩大军事侵略的借口”。从历史史料中我们得知他们选择了退,历史上称为不抵抗政策。不抵抗政策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仅仅4个多月的时间,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入敌手,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3000万同胞过着亡国奴的生活。与此同时,国内抗日的浪潮也风起云涌,有的人高呼着抗日的口号,因用力过猛,脸都歪曲了,为了支持抗日,一个年仅11岁的小学生捐献了自己仅有的积蓄。他对仍在坚持抗战的马占山将军说“中国人应该支持你”,马占山表示抗战到底,所以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我退寸则寇进尺,东北论丧,华北危矣,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掀起了一二九运动。二、一二九运动过渡:一二九运动是学生挽救民族危亡和爱国救亡的具体表现,张学良亦受此感染。(1)他说内战不止,难成抗日之势。而其内心却也陷入了煎熬,他曾作诗骨肉亲情世莫先,私忠大义两煎熬,是忠于结拜金兰的长兄蒋介石,还是战在民族大义的一边抗日。(2)1936年的12月9日,西安街头学生群众人头攒动示威游行,向正在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的蒋介石请愿要求抗日,蒋介石下令军警镇压。此时的张学良怒了,他说你这个老头子,我要好好教训你。于是西安事变爆发了。张学良选择了抗日。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分小组讨论思考,为什么张学良的对日态度会发生由妥协到抵抗。根本原因:日本侵略野心欲壑难填,步步紧逼,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客观原因:一二九运动对张学良触动很大,民众爱国热情的感染。主观原因:从张学良本自身来说,其本人极具爱国主义情怀。三、西安事变(1)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揭开了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战线初步形成。张学良被盛赞为民族功臣。民族功臣本应善待礼遇但换来的却是五十多年的监禁。(2)1991年重获自由的张学良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假如时光能够逗留,你后悔你的选择吗?张学良不加思索的回答我不后悔,即使枪毙我还会那样做。 世人因张学良的抉择对其的评价发生了变化,他的人生价值终得到彰显。我们细细思考不禁反问自己,是什么力量促使张学良对日态度发生了转变。民众的力量无论大与小,无论是呼声或是实际行动,那是他们在那个时代正义的呐喊。是民众的爱国诉求,是“你”“我”“他”,每一个平凡的人的抉择和努力影响甚至改变了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在国家命运中跌宕沉浮,而我们每个人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愿过怎样的生活,决定权在你的手中!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中考真题来巩固本课知识第一题通过关键词“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血战到底”可知为抗日战争,因此正确答案为B第二提以下犯上即为兵谏,目的是为民族计,可知正确答案为C。我们通过一个人物感知了一段历史,在历史的迷雾中了解了一个人物。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