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教育叙事:做个笨老师日常生活中有一句话:“大人懒了,小孩子有勤快了”,这句话不无道理。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有时候也可以“笨”一点,不必太聪明。如果学生一遇到困难,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帮学生“铺路搭桥”,一显教师“知之者”的魅力,学生就会懒得动脑筋,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耐挫力下降,过分依赖教师。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敢于说“我不知道!”“我也没办法,你再试试”,就会激发起学生继续研究、战胜挫折的欲望。如:一次教学“24时计时法”。在学生给计时法起名后,我“傻呼呼“地问:“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那为什么电视上还要标19:00,而不标晚上7:00呢?”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来帮老师:“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那就英文、中文都标上。”“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在学生的多番“开导”下,老师终于“恍然大悟”:“我懂了,还是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懂,很简明。”教师的装笨,给学生留下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在这种高涨、和谐的“互帮互助“氛围中,学生自己体验、揣摩着24时计时法的优点。又如,一道简便计算题:2.5636+25.66.4。出示题目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目能进行简便计算吗?你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反馈时,有学生回答:能简便计算,用乘法分配律。老师楞在那里,装作不可思议的样子:“瞎说,乘法分配律要有相同的因数才行,现在明明没有相同的因数呀?”学生都忍不住笑出了声,智慧之门在笑声中开启生1:老师,我反对您的意见,如果把2.5636改写成25.63.6,不就有相同的因数了吗?生2:把后面的25.66.4改写成2.5664也可以。教师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哦,原来是这样。”不难看出,教师通过一个“明知故问”的问答,“煽风点火”,促进了学生内在思维的暴露。教师“笨”了,学生就变得聪明了。仔细想来,我这个老师,虽然“笨”了点,却也当的值啊。正是因为“笨”老师的出现,才引出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也更点燃了他们战胜自己的信心,才涌现出了众多的钻研者。其实,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学习的东西,做老师的”笨”一些又何妨?以往的时候,教师的考虑在前,安排得当。同学们因为习惯了老师的帮助,过于依赖老师的引导,懒散的习气逐渐的形成,自身能力也没有得到发挥,做事的效率也大大降低。而现在,一个“笨”老师的出现,将学生们的依赖思想彻底的消灭。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得到了完全的展现。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这正如我们的教学,现在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淡化教师的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的发挥。同学们的目标明确了,有了学习的动力了,我们的老师“笨”一点,又何妨?岂不是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燕子去来,岁月流金。身边的人有的出了名,有的成了家。唯有我仍是两袖清风,昼耕夜读不辍。但看着我教育园地里的小树一天天长大,枝繁叶茂,桃李芬芳,我仍是情有独钟,做“笨”老师的痴心不改。第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