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个党外农技干部的所思所悟所做记河南省镇平县农技中心国家农技推广研究员魏新田 鲁海星每当我打开电脑,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魏新田的名字,数百条有关魏新田的条目映入眼眶,驱使我产生了采访党外农业科技干部魏新田的念头。2010年借“五一”小长假之际,我来到县城南关魏新田的家。在他简陋的工作室內,堆滿了各种有关农业的书籍,老魏放弃假日休息,坐在电脑前,正在整理編撰镇平县农业志的有关资料。 “放假了怎么还在工作”, 老魏灰谐的用臧克家老黄牛诗中的:“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等扬鞭自奋蹄”回答了我。当谈及象他如此优秀的科技干部为啥没有加入党组织,老魏顿时煞住了笑容,沉浸在深深回忆之中. 1965年刚满13岁,农村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当时称之为“四清” 运动,年纪虽轻便投入这场伟大的运动之中。随着运动的深入,各地出现揪“四不清”扩大化倾向, 伯父向上反映了扩大化的一些问题, 便成了工作队的一个心病, 要整他,但他成分是贫农,又不是生产队干部, 没有把柄可抓, 后收集到一件事, 他在建国前曾打伤过一个窃贼, 便定论贼都是穷人,不穷不会做贼,打伤贼就是贫下中农的对立面,以此给戴上了个“坏分子” 帽子。我因此受到了株连,入团政审一致未能通过。1966年文革中武斗成风,在初中学习不到一年,认为父母在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省吃俭用让入学是为了学知识学文化,不是来学打架的,便毅然辞学回到家乡务农。转眼三个年头过去了,在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看到农民辛苦一年,所得报酬年小麦不过百斤,日劳值不过三毛,便喑喑下决心要改变这种低产低效的现象。于是便向大队打了筹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报告,得到批准后,便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靠三把镢头,三付粪桶,在一块百余年的老坟园里一镢头一镢关刨出了7.8亩土地,并承包了学校的厕所,三年下来,小麦亩产由300斤增加到827斤;种植的2.3亩晋杂5号高梁亩产超千斤;玉薯间作套种超吨粮。该种植模式在全大队应用,单产由360斤,上升到510斤。曾在全县引起轰动,连续三年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72年初经聘请的外地小麦技术员举荐,被县农林局招聘为临时工,步入农业科研的殿堂,先从事生物防治工作,刚接触这项工作,感到很是神奇,便认真学、细心做,一年下来,十几个人防治玉米田间放蜂不足万亩,怎样才能使放蜂面积扩大呢?我便大胆改革, 改制泊接蜂为散卵灯光明亮接蜂法,改田间单批次放蜂为长效卡一次投放,使工效提高36倍,防效由63%提高到96%而获首届南阳地区科技大会奖。1975年,在棉田生物防治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因叶螨发生,生防成果眼见毁于一旦,使棉农们不得不再次背起沉重的打药桶。看到这一切心里总不是滋味,便经常泡在棉田,调查叶螨发生规律及生物谱。玉米田、灌木丛.等,凡可能有叶螨发生的地方和作物,我就会在出现在那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玉米田叶螨发生的叶片上发现了一种小黑瓢虫在取食叶螨,便喜出望外,用火柴盒装好带回家里在养虫笼中进行饲养观察。三个春秋,终于弄清了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人工饲养技术及利用等。为摸清其越冬场所,曾五入深山,两次被大雪封在山里20天之久;四次沿赵河两岸林区考察,曾被上涨的河水冲走近2公里。经中国科学院昆虫分类室鉴定,定名为深点食螨瓢虫。并成功的将其释放棉田,控制了叶螨危害,巩固完善了以虫治虫成果,每年利用面积达十万亩之多。 此刻在镇平农业界也小有名气,上级给了很多荣誉,便再次动了向党组织靠拢之心,写好入党申请书递上去后,不知为什么,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没有气绥,心想可能某些地方还不具备共产党员的标准,今后事事处处一定以一个党员标准从严要求自已。地黄是一味中草药,也是知名的保健植物,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功能,早在秦汉时期已有种植,从世纪60年代未到80年代初,镇平种植面积已达22000亩,成为部分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但进入1985年后突然被一种不知名的突发病害感染,如田间发现一个发病中心,进而诱发全田-全村-全社-全县,地黄这个物种濒临灭种的地步。当发现这一情况,心急如焚,整天泡在地黄田内观察,筛选防治药剂,但未能控制病情蔓延势头,无奈之际,便采了病叶病株,自费到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向当时对地黄病害有研究的秦可卿和甘贤友老师求教,经鉴定为地黄褐斑病和地黄黑斑病两种病菌复合侵染所致,并提供了参考防治药剂。便如获得宝,回镇平后走南阳,去襄樊,进西安、到武汉四处采购甘老师所提到的农药。农药购齐后,他和同事们便进行农药复配防病试验,通过多个复合配方对比,筛选出了黄多合剂配方治疔效果达89.7%,预防效果达98.2%以上,这个方法很快在全县推广,亩经济效益又恢复到3000元以上,并且保住了一个药用植物物种。该项研究曾获得了省农业技术改进2等奖。前几年棉铃虫发生严重,棉盲蝽也有过去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危害普遍,防治困难,可以说棉农们达到了谈虫色变的地步。棉铃虫、盲蝽象真是那么可怕吗?我就是不信这个邪,便多次深入到棉铃虫、盲蝽象严重发生棉区,了解棉农治虫习惯和手段。为了弄清“两虫”的活动规律,在棉田一住就是个把月,白天吃方便面喝矿泉水,晚上仅摊一竹席睡在田头,在关键时期甚至彻夜未眠,经一个多月的观察,终于摸清了棉铃虫、盲蝽象的危害活动规律,提出了夜间露水下来后至翌日日出前为防治棉铃虫的最佳时期;雨后放晴的第二天早上日出前为防治盲蝽象的有利时机。为了验证这两项防治技术,他不顾病体,深入到离县城20多里的彭营、安子营乡指导农民防治。安子营刁坡村农民们深有感触的说:“今年棉田一代棉铃虫发生我们连喷了4遍药,棉铃虫照危害不误,在魏专家的指导下,一遍药即解决了问题。”张林乡朱张营的棉农说:“盲蝽象白天分散在棉叶下面,稍一触动就会逃之夭夭,根本无办法防治,雨过天晴,棉梢嫩叶上就会布满孔洞,拿它根本没有办法。魏拔尖教我们的方法真神极啦!一治一个妙。”蛴螬是世界性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它种类繁多,迄今有记载已达9000余种,我囯有记载的也在500种以上,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种类达122种。它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各个角落,受害作物一般可减产10%30%。对蛴螬的防治,多年来一直采用化学农药土壤处理、作物生长期灌根及种子处理等,历年投入防治费用高达2.5亿元以上。对蛴螬的生物防治国內外目前报导十分有限,美1940年提出过用乳状杆菌防治蛴螬;英1984年提出用白僵菌、好气米氏线虫防治蛴螬;我国1983年也曾提出利用臀沟土蜂防治,只是提提而已,未能在实践中应用。1983年在地下害虫调查时,发现了蛴螬天敌食虫虻幼虫,经过了13年的系统研究,挖土2000余方,基本上弄清了食虫虻的生物学特性、其幼虫的不同地理分布、不同发生量对作物的保护作用及在蛴螬测报防治上的应用;并提出了有效的保护利用途径,初步应用于病虫测报中,收到了一定社会效果,在地下虫发生防治中由于增加了食虫虻幼虫发生因子,进行选择性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每年全国可减少防治费用及人力达14亿元以上。至于社会生态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昆虫知识1998年,美生物防治1990年、1995年两度发表魏新田的研究论文,该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3等奖,市科技进步1等奖。镇平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为豫西南的少雨中心,全年平均降雨量908毫米,比周边县年降雨少70110毫米, 素有十年九旱之说, 从解放6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 几乎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旱灾发生。其中伏旱频率达53%,秋旱频率达47%,内中春冬旱占36%。因干旱大多数年份小麦不能适期播种;因干旱使秋作物播种误时且不能一播全苗;全年产量损失在30%以上。怎样才能在干旱土壤墒情不足情况下保证一播全苗,自1986年来即把它列为主要钻研课题,时常步入新华书店、文化馆,借出差之机到有关科研单位资料馆查询,当获知日本乌取大学利用保水剂处理可解决提高出芽率问题,便通过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与日本取得联系,签定了合作试验协议,曾进行了保水剂种子涂层、保水剂作物移栽沾根、保水剂作物整地底施、保水剂营养土配制,几年下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保水剂的利用方面存在很多不便,保水剂应用推而不广。为寻找保水剂利用有效途径,偶尔从一份播种技术文摘中发现日本、英国利用保水剂为介质实施种子芽后流体播种,从中悟出这是保水剂利用的最有效途径,便通过朋友从日本寄来单行挤压式流体播种机一台,在芝麻、油菜、胡萝卜、小麦等中小粒作物上进行流播试验,连续三年麦收后在土壤含水量不足13%的情况下,大田根本无法播种,而流体播种技术播下3天,出苗率即达到95%以上,增产率比对照提高64.9%。在油菜上应用增产率达22.839.4%。在胡萝卜上应用增产率达27.4%。近年应用面积累计已达数十万亩。为社会创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保水剂利用的办法找到了,但由于缺乏流体播种机具,推广面积仍不尽人意,便努力钻研机械制作,在同事的热心帮助下,自筹经费5万余元,仅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拿出了三行流线型流体播种机,并无偿把生产技术提供给播种机生产者生产,以扩大应用。芝麻是镇平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又是镇平六大特产“林麻油”的重要原材料,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上下,最多年份面积达21万亩。但是在芝麻种植上一直沿用老一套种植方法,产量低而不稳,19701989年20年间平均单产仅22.6公斤,最低年份仅4公斤,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暗暗下决心改变芝麻低产局面。1990年来先后解决了芝麻适播期与小麦收割期的矛盾,模索出了芝麻种子吸水丸衣剂处理麦收前1020天有雨日时麦田套种技术;适播期无雨日,麦收后采用芽后流体播种;同时采用早茬作物、育苗移栽等,使芝麻尽可能的适期播种。在病虫防治上,先后和省经作站、省农科院协作完成了芝麻茎点枯、枯萎病、病毒病等发生规律、防治药剂筛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使镇平的芝麻单产有了飞跃式的提高,1900年至2008年19年间,单产平均到46.7公斤,最高年份达到80公斤,比前20年增产106.6%,年增总产1928万公斤,累计新增总产38560万公斤,以圴价每公斤10元计,19年来共为社会创造出38. 56亿元。省经作站向全省推广芝麻种子吸水丸衣处理麦田套种及麦后催芽流播技术。魏新田对芝麻生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先后两度获省农业丰收1等奖,3次获市厅科技进步2等奖,两次获省科技进步3等奖。研究论文多次在国家农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据粗略统计, 每年国家、省、市获得的科研成果千余项,但有80%的成果棚架在科研单位,锁在保险柜内,很难转化为生产力。我深知科技成果研究之艰辛,体会到任何科研成果没有一条疏通科研单位和农民之间的纽带,即是应用价值再高,只是白纸一张,毫无一丝作用。为了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便建议单位与县电视台合作,自任总编,创办了农业与科技栏目,每周2期,白天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晚上撰写稿件,再深入农村进行实地操作,把每一个细节,每个一环节,一点不漏的教给农民,并制成专题片,在电视台定期播放。几年来先后推广了麦田、菜田化学除草,反季蔬菜栽培,配方施肥,各种作物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数百项实用技术,该栏目现已成为镇平电视台金牌栏目,农民每天必看,魏专家、魏拔尖、魏高级深入人心,家愈户晓,老幼皆知。1999年为了让农民能看得见,跟着干,农业部要求在各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我所在单位承担这项任务,示范场距县城20余公里,单位的年轻人以接送孩子上学为由不愿意去,我便主动请缨,担当此任,领导考虑到我已时50岁出头的人,没有答应,便派了别的同志,这位同志去不到3个月,便以身体不适为借口,回到了单位。领导又找了几个人都不愿去,只好答应了我的请求,当天下午便背起被褥,带上炊具来到了示范场,一住就是3个多年头,三年来他引进示范了小麦新品种3个,芝麻新品种2个,红薯新品种4个,蔬菜新品种7个。完成了种养立体高效种植模式;李园隔行施药技术有效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