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4、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5、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16、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17、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等。 18、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有重大的变化。 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 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19、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0、面对新课程教师应做好哪些准备 思想观念上的准备。认真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内容和实施要求,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切实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及评价观,增强实施基础教育业务素质上的准备。认真学习、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国标本教材以及课程专家的论著、文章研究与新课标、新教材、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提高开发新课程、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工作方式和方法上的准备。要更加重视教师间、师生间、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与交流,要高度重视在教学工作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大力倡导“反思型”教学要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教研工作,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做“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21、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新课程的使命感和自觉性。22、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程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实。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教师尤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意识。 2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2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怎样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5、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6 26、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2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8、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29、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应如何理解并落实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30、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里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1、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知识的琐碎化问题。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管理问题。 32、如何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及其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3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34、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35、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上应遵循哪些原则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这三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 36、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进行课题研究和结题。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选题)。实践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 37、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8、如何认识并进行课堂教学对话? 一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它的对象不仅仅指对方还指对方的观点二是要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三是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四是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五是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六是通过具体行动实践验证。 39、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0、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四)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帮助(五)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六)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拓展知识视野强化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完善个性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41、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比学习方法高一个层次的概念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主动性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