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说明江西省余干县教研室 杨占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几何、代数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2)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式,并能够根据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2.过程与方法目标(1)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并能灵活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函数的思维能力;(2)探究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时,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时,进一步树立分类思想;解题时,注重化归的思想,将新题目化归到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上;(3)通过对知识的探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学习中的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运用观察、类比、数形结合、联想、猜测、检验等合情推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4第1.2.2节,课型为新授课,所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课时安排为1课时,所用教具主要为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本节课是在完成了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符号表示及定义域、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等教学之后进行的.是对前面三角知识的延续,同时为后续进行三角函数相关内容打下重要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本节内容是三角函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三角计算的基础.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时间为高一下学期.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对学习有着较浓的学习兴趣.经过长时间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训练,思维比较活跃,平时教学中勇于发表个人观点,课堂讨论气氛较好.四、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公式和的推导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应用五、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教学模式以启发、诱导发现教学为主.本节教学从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知识开始,到公式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再到例题的多种不同解法,直至最后的小结归纳的过程,均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共同完成,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把握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不同的解法进行提炼,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本节课要求学生多看、多体会、多讨论,学生是演员,是参与者,学生应该有一定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让学生说得较多,对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欠缺的同学可能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有可能形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的情况。本节课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且教学难度不大,对于绝大多数同学应该能较顺利地接受.六、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1)本节课开头出现的引例是想让学生探究“两个公式”但由于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差异,学生可能用其他方法解题,绕过“探究”.(2)本节课练习和例题两个小题均可能出现“一题多解”,展示不同的解法,课堂教学时间可能不够,不展示又觉得失去对学生认可、让更多学生体会别人不同思路的机会很可惜.最终形成两难的二选一的境地.(3)“两个公式”探究后辅以及时练习,学生可以及时体会“同角”的重要,但其他应该注意的事项,学生独立分析时可能有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况.(4)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不同解法及时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教师反应要求较高.七、教学流程(一)提问引入1、 提出问题:已知,求、的值.2、 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二)探究新知1 探究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1)根据学生探究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注意“正弦的平方”的表示方法是“”,而不是:“”,进而得到符号表达式:;开方计算时,注意“分类”的思想在象限角正负号问题处理时的应用.(2)探究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三者的关系:.以上的探究由学生自由完成,可以从图形角度,也可以从定义角度加以探究,让学生体会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关系,体会两种语言的区别于联系.为了让学生及时熟悉公式,同时为后续学生归纳“同角”作铺垫,要求学生完成以下的课堂练习:(1) _;(2) _;(3) _(4) (3)学生交流、讨论,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上述两个公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注意“同角”指相同的角,例如:、;注意这些关系式都是对于使它们有意义的角而言的,如中,且需有意义等.(三)架构迁移(1)探究上述两个关系式的等价变形式教师点明:由等价变形式已知余弦值可以求正弦值;由等价变形式已知余弦值可以求正弦值,学生可能得到:的结论,此时,应该向学生说明:、的符号受所在象限的限制,不是无条件的,不同于“由可以推出”这种情形,此情况类似于“”而不是“”. 等价变形式可以将分式可以化为整式例1 已知锐角满足,求(1);(2).让学生探究第一小题的解法,注意、之间的关系的应用,学生的解题方法可能有很多种,注意每种解法后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第二小题.第二小题较第一小题难度有所增加,可以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办法,分小组讨论,探究其解题方法.再与第一小题比较,寻找其可借鉴之处.体会类比、化归思想,化未知为已知.例2 化简.本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否则放到下节课解决.若时间允许,则进行强化练习:练习1:已知,且为第三象限角,求、的值.该题与引例配套.练习2:已知,求的值.该题与例2配套.(四)反思升华:由学生自己反思:“本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从知识层面和思想方法层面帮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小节。 (五)布置作业:课本P21 A组第10、11、12题;B组第3题七、板书设计 例1:例3:例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