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武宣县桐岭中学 覃美琼摘要:地球是人类共同和唯一的家园,是宇宙中光彩夺目的生命绿洲。环境教育关系到未来公民的素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地理学科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主要对象,中学地理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具体的环境教育应该从爱护自己家乡的环境入手,爱护环境不应该是一种抽象的教育,是以地理课程为载体,挖掘其环境教育的价值并明确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目标,使学生把爱护环境从具体的行动上升到一种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合格公民。关键词:地理教学 渗透 环境教育一、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地球是人类共同和唯一的家园,是宇宙中光彩夺目的生命绿洲。在具备适宜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地貌、气候、水、土壤、植物、动物等及它们所在的圈层之间是相互密切关联的,一种自然要素的破坏,往往会导致其他环境组成要素的改变,从而殃及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果人类失去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而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地理学科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特点、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在具体案例分析、判断中认识到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保护,这将是实施环境教育十分重要的途径。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课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学科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地球表面圈层为主要对象;从学科体系的架构上看,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1】,剖析人类活动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学科内容的属性上看,地理学科处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部。因而,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中学地理学科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也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地理学科所研究的空间是一个无边际的、闭合的球形,为地面上所有共同存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事物所占有着的空间,目前,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既产生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巴西等热带雨林的过度砍伐,直接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产生了局部地区地域性的环境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导致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环境教育和地理教育具有共同性,在地理空间里发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并进行个案分析,是最直观、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域性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整个地球表层人地系统结构、组成及形成变化规律有关。中学地理教学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中就包括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相关地理知识后,就能较好地判断、阐释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真正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内涵及深远意义。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开发,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使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而对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使用,与世界人口的过度增长密切相关。因而环境问题本身也是一个人地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在人地关系的分析中,发现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利于找到环境教育的最佳切入点。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同的地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一样的,就全球各国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相同;就全球不同自然地理区域而言,有的地域面临森林资源被破坏的环境问题,有的区域面临水资源匮乏的环境问题,有的区域则面临着荒漠化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等等。环境问题的地域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应紧密结合学生自身所在国家或地域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从家乡所在的地域入手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并提出保护和改善家乡环境的方法和对策。三、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应是环境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从空间的角度认识环境,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去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渗透式,把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渗透到地理课程中去,使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有机地成为整个环境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环境教育体系中地理教育承担的功能。中学地理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环境教育,包括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和不同的理念及价值观;同时每个年龄段的环境教育内容还应注意与地理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和恰当渗透。地理课程有其自身的目标、要求和内容等,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目标的制定应明确以地理课程目标为指向、以地理课程内容为载体、以地理研究方法和过程为通道,使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和谐融合,在完成地理课程任务的同时,实现环境教育的任务具体的环境教育应该从爱护自己家乡的环境入手,每个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环境都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来自于家乡是每个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在地理教育过程中,结合乡土环境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家乡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让学生自己亲自去了解、观察家乡的环境问题以及所带来的后果。学生通过家乡环境的了解,会深刻认识到爱护环境首先要爱护好自己的家乡环境。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去,保护他乡的地理环境和全球的地理环境就如我们家乡所在地来宾市,是以农业为主的地级的市,学生大多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渗透环境教育时,应联系实际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它处于光热充足的亚热带地区。市内有宽广的来宾平原,平坦开阔的河流阶地,有山清水秀的大瑶山区,缓坡起伏的丘陵和丘陵广谷,还有肥沃的人工土壤水稻土。其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但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也同时存在,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干旱。全市除金秀大瑶山区外,其余各区、县、市,无不受其危害。我市要发展农业,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使其区位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绘出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光辉图景。我区产生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干旱是全国最大的气候灾害,我市虽然位于南方地区,属湿润地区,但干旱为什么还在存着呢?这样就要对我区的环境进行分析:(一)我区位居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是季风气候的一大特点。我市位于季风区内,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据多年观测资料,各县降水量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往往可达一倍,如:1963年各县平原地区年雨量仅500900(市内各地年均降水量一般为1300)。降水变率,在49月平均为21,以上,春季为31以上,秋季更高达50以上。因此,干旱出现的几率很大。其发生率,春旱为5070,夏旱810年就有一遇,秋季则几乎年年都有。在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高压中心偏西,雨带北上加快,高压脊西伸,长时间控制全市,这样的年份,干旱就很严重。伏旱、“秋老虎”都会接种而来(二)地处背风坡,降水偏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我市位于亚欧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泽主要来自东南季风,但东南绵延着山体高大的大瑶山山脉,阻挡了东南季风的吹来,市区各县正处于山体背风一侧,属雨影地带,所以降水偏少。据多年统计资料,兴宾区的石陵,武宣县的黄茆、二塘、禄新,象州县的运江、马平、石龙,忻城县的红渡、古蓬等地,降雨量均只在1100-1300之间,极端年份更只有600-800,这三地是三个少雨中心。而全市各地的蒸发量,除金秀为1200外,其它地区都在1700以上。蒸发量超过降水量达18以上,尤其武宣县,顺差为618.3,超过降水量的47。(三)喀斯特地貌,地面漏水严重。石灰岩地层,在我市广泛分布,这些石灰岩,层理、节理多,裂缝多、洞穴多,沟谷穿漏,落水洞、漏斗、地下河,累见不鲜。地表水极易下渗,漏水特别严重。本来降水就偏少,蒸发量又大,且大于降水量,再加上石灰岩严重漏水,这就使干旱缺水变得格外严重。一些石灰岩地区,不但灌溉缺水,就是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四)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我市除金秀大瑶山区外,其余各地森林覆盖率都不高,其中尤以忻城县和兴宾区最低,据统计资料,各县森林覆盖率,忻城县为5.2,兴宾区为5.3,合山市为8.7、象州县为16.3、武宣县为19.7、金秀县为29.6。这些不多的森林,分布更其不均,主要集中大瑶山区,在石灰岩地区的分布很少,有些地区简直就是裸岩石漠。由于森林覆盖率低这样明白了问题的存在和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够找到更好的措施:位置无可改变,地形难以扭转,剩下的就是植被!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是绿色的天然水库,大面积植树造林,绿化大地。大瑶山是绵延于我市东部的一条山脉,山体高耸庞大,从东南沿海吹来的东南季风,到这里由于地形的台高,形成巨大的降水,丰沛的降水加上山上有强大保水能力的森林,就使大瑶山形成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这巨大的“绿色水库”可灌溉金秀、象州、武宣等地的大片农田,对来宾市的农业具有重大意义。如象州的中平,就是靠它灌溉而成为重要水稻生产基地,是我市也是广西的一个重要的“粮仓”。过去大瑶山的森林有滥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的情况,影响了农田的灌溉,今后必须注意保护!才能保证其周边农田的灌溉水源。另外,搞好水利工作,发展灌溉事业,也是个重中之重的问题。这样通过从自己家乡的环境入手,了解所在的环境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所带来的后果。学生就会深刻地认识到爱护环境首先要爱护好自己的家乡环境。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去,保护他乡的地理环境和全球的地理环境意识和重要性。 爱护环境不应该是一种抽象的教育,它必须与具体的环境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把爱护环境从具体的行动上升到一种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家乡以及更广大地域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问题,还能知道不同地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的本质,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更有理性,做一个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合格公民。参考文献:1杨山,金其铭.人地关系研究的起点与主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顾骏,王必亚.环境教育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3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4中国气候图地图出版社出版5广西农业地理 广西农业地理编写组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6柳州地区农业区划报告集广西壮方自治区柳州地区农业区划委员会编7徐超霭广西石灰岩山区开发刍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