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扬州慢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教材分析 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 设计思路 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3、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对比手法的训练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教学难点:对比手法;今日扬州的的情景营造教学方法:吟咏、分析结合,讨论、讲析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诗句:“人生只合扬州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朝和北宋的扬州景色优美,物产富饶。2、启发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有关扬州的诗,是南宋时期所作。“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说明南宋时的扬州已被战火烽烟笼罩。3、 姜夔也是南宋人,让我们跟随姜夔这个二十一岁青年的脚步走入扬州。二、阅读序言,初步感知黍离之悲1、扬州慢的形式与其他词略有不同有一个序言。2、回忆一下之前学过哪些有自序的诗作,自序有何作用?定风波水调歌头归去来兮辞琵琶行序言交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3、 提取扬州慢序言中的有效信息。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在扬州看到了景物“四顾萧条”创作原因:感慨今昔予怀怆然情感:黍离之悲4、 结合注释解释黍离之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出自诗经黍离篇,士大夫经过都城镐京看到杂草丛生而引发感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传达国家沦亡的悲痛之情,使用野生植物的繁盛来反衬人事凄凉。5、 带着序言中提取出的有效信息,诵读诗歌。教师提醒:作者怀怆然之情写下这篇文章,所以诵读是应读出悲伤之情。三、上片今昔对比1、上阙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 明确:空城。2、 “空城”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诗句具体作答。 “荠麦青青”是以野生植物的繁盛来反衬人事荒凉。 “废池乔木”也表现了扬州城经过战争洗礼之后的破败。 “渐黄昏,清角吹寒”是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冷的意境。夜色渐起,只有戍角悲吟,让人感到寒冷。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空城不只是城市的空,更是心灵的空。3、 这样一番空城是谁造成的? 战争,“自胡马窥江去后”4、 作者对这场战争是什么态度?厌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了拟人手法,借植物来表达人的情感。5、 诗人姜夔写作这首词是才二十一岁,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的年纪。他应该不想见到这个破败的扬州,他心目中的扬州是什么样子呢? 名都、佳处、春风十里6、扬州确实是繁华富庶之地旧唐书地理志中说“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资治通鉴写到“扬州富庶甲天下”,那么诗人是用什么样的手法将过去的扬州表现出来的呢? 用典 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还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7、作者在词中并列了扬州的今昔景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将昔日扬州的繁华和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相对比。教师明确:不只是今昔对比,更是以昔衬今。昔日扬州越繁华,今日扬州就越让人难忘和痛心。诗人不仅是在今昔对比,更是以昔衬今。四、 下阙今昔对比1、 探究活动 下阙作者写到了与扬州关系最密切的人、最著名的景、最有名的花。结合课下注释,找出下阙中扬州的今昔景况。并分析这样的对比有何好处?提示:关系最密切的人杜牧 最著名的景二十四桥 最有名的花红药2、讨论结果展示关系最密切的人杜牧昔: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今:重到须惊,难赋深情。面对战后的荒凉,如此有才能的杜牧也难以写出真情之词了。最著名的景二十四桥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却变成了冷月,吹箫变成了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最有名的花红药昔:扬之红药甲天下。 今: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过去的芍药是扬州名花,众人欣赏,如今却无人欣赏。3、 方法指导第一步:答出对比内容昔日杜牧“豆蔻”、“青楼”等风流繁华,与今日的深情难赋对比。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与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对比。过去“扬之红药甲天下”的盛况与今日红药自开无人欣赏对比。第二步:对比的作用:突出、衬托用扬州昔日的繁华衬托今日的荒凉萧条破败。第三步:明确情感4、 作者在今昔变化中酝酿了怎样的情感?黍离之悲: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对战争的厌恶五、课堂小结1、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2、写作特点对比鲜明、虚实结合、化用诗句、寓情于景3、情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木何以堪清角吹寒,寒满空城,城何以堪杜郎俊赏,重到须惊,人何以堪冷月无声,繁华尽逝,国何以堪今昔轮转,黍离之悲,情何以堪4、 带着情感再次诵读六、 练习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华胥梦: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步:对比的手法,南渡后流落江南的悲凉与当年欢度元宵的盛况相对比。第二步:衬托出客愁之重、羁恨之深。第三步: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反思】 本人于2016年11月17日第二节,在高二(8)班讲学扬州慢一课。 扬州慢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罗列今昔景象,以“空城”概括扬州全景,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下篇继续今昔对比,表达了深深的黍离之悲。鉴于这首词的特点和(8)班的学生情况。我的教学思路为:了解序言,感知情感教师讲解上阙今昔对比学生自主寻找下阙今昔对比方法指导对比手法练习虽然自序和上片是教师主导,但并不是“一言堂”,而是采用连续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如果学生不理解词的内容,欣赏也就是空中楼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问题的设置非常简单,以“空城”贯穿上片,要求学生从词作中寻找原话来回答。下片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上,但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探究。平行班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较弱,所以向学生提供了三个角度,相当于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同时对这一问题的探究结果要求学生形成书面性的材料。严格按照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思路来回答,有助于衔接考试。 在学习完全词后,检验知识掌握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知识的迁移。所以,我在最后安排了一个练习,考察本科重点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学生学的知识科学化。 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1、作为诗歌教学诵读不够。因为诗歌内容较多,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只设计了两次诵读。一是讲解自序之后,学生对情感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进行第一次集体诵读。二是课堂小结后,再次诵读,读出“予怀怆然”的感觉。但是由于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第二次诵读环节无法进行。其次就是诵读形式单一,应形式多样,读出感情。2、上片教学略显拖沓,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上片在讲解“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清角吹寒”的拟人手法和意境营造环节费时太多。原因是对学情了解不足,学生已经理解了简单的情景交融,应把更多时间放在本节课重点对比手法的学习上。3、教态略显僵硬,表达欠清晰明确,教学语言不简练。这些缺点会影响学生的上课状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2016年秋季学期汇报课扬州慢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 黄枫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