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过失相抵制度中受害人的过错在侵权损害补偿的审判实践中,有相称数量案件的加害人并不是导致损害补偿的唯一主体,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具有过错的案件也占有很大比重,如何解决好这种类型的侵权纠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现代侵权行为法的自己责任原则和法律的公平正义理念,各国侵权法都建立了针对受害人对损害发生或扩大具有过错情形下一定限度上减轻或免去加害人补偿责任的过失相抵制度。按照我国民法界的通论,所谓过失相抵,是指就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受害人具有过错,法院可依其职权,按一定的标准减轻或者免去加害人补偿责任,从而公平合理地分派损害的一种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该规定被视为是我国过失相抵规则的一个基本法律规定。 但该制度相对比较简朴。直至最高院在2023年12月颁布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补偿案件合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损解释)后,我国的过失相抵规则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规定,该解释第2条规定:“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故意、过失的,依照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去补偿义务人的补偿责任。但侵权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的,不减轻补偿义务人的补偿责任。(第2款)合用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拟定补偿义务人的补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补偿义务人的补偿责任。”该解释对过失相抵制度的具体合用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对受害人过错的性质是什么、如何判断受害人具有过错、与加害人过错有何不同等等问题尚有一定争议。本文试结合有关理论研究成果对受害人过错作一分析。一、受害人过错的概念及类型要分析受害人过错,一方面应明确什么叫过错。关于过错的学说有主观说和客观说之分,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基本上采用主观说。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行行为时的疏忽、轻信或故意乃至恶意的可归责的主观心理状态。过错又可分为故意与过失两种基本类型。所谓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疏忽大意、过于自信、应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的心理状态。当行为人主体是受害人时,这些过错即为受害人的过错。这里可以引用张新宝专家所下的定义,所谓受害人过错是指受害人对于自己的权益之保护没有达成其应当达成的注意限度,对于自己遭受的损害之发生或扩大有故意或过失。从行为人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人的特定主观状态,受害人过错涉及了受害人的故意和受害人的过失两种类型。(1)受害人的故意受害人的故意是指,受害人明知是其行为将导致对自己导致某种损害而仍然故意为之或放任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比如行为人因失恋而卧轨自杀;行为人在穿越马路时明知交通信号灯为红灯,仍然强行横穿马路,而被超速行驶的汽车撞伤等。假如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具有故意,则可以免去加害人就该损害的侵权责任,假如受害人对加害人导致的损害结果的扩大具有故意时,该扩大部分的损失也只能由受害人自负。之所以受害人具有故意时可以免去加害人责任,最重要的法理依据是加害人的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受害人的故意而导致中断,因此受害人的故意导致的损害应由受害人自己负责,加害人的行为即使是损害发生的因素,但由于受害人具有故意,加害人仍可以规定对因受害人故意形成的损失予以免责。最高法院人损解释第二条虽未明确规定何种情形下可以免去补偿义务人的补偿责任,但根据法理,应当理解为受害人具有故意时才可以免去加害人的侵权责任。(2)受害人的过失过失与故意是相对的一对范畴,前文已述,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其行为后果而故意为之或放任的心理状态。因此故旨在实践中比较易于拟定。而过失总是与行为人的预见有关,行为人应否预见、能否预见、是否预见,在实践中是不容易拟定的,并且实务及理论界上对过失的性质、过失的分类等问题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就过失相抵制度而言,受害人的过失是值得研究的重点问题。受害人的过失通常被界定为:受害人没有采用合理的注意或者可以获得的防止措施来保护其身体、财产以及其他权益免受损害,以致遭受了别人的损害或者在遭受了别人损害后进一步导致了损害结果的扩大。比如某甲被某乙打伤手臂后没有及时去就医,以致手臂伤势恶化被截肢,受害人甲对手臂截肢的损害就具有过失。根据上述界定,我们发现受害人的过失重要是对自身安全或利益的一种忽视。这种受害人过失通说认为不同于其与固故意义之过失。“过失”之概念有两种意义,第一种为固有(真正)意义之过失,系以义务之违反为前提,就此种义务违反所发生的损害,有过失的行为人应承担补偿责任,这里所称的义务,通常指不得侵害别人的一般义务,或为基于契约关系而发生的特别义务。第二种意义上的过失,在学说上称为非固有(非真正)意义上的过失,不以违反义务为前提,系行为人对自己利益之维护照顾有所疏懈,故又称为对自己的过失。参照过失的这两种分类,受害人过失实际就是非固故意义上的过失,此种过失一般不具有致别人损害的不法性,未违反对别人应尽的合理的注意义务,而只是对自己利益的一种疏忽或不注意,本质上是违反了对自己的保护义务,受害人的这种过失行为一般不具有违法性。比如,上例中某甲被某乙打伤手臂后不及时去治疗而导致伤势恶化,某甲的这种不去治疗的过错及其行为在法律上并不构成违法。而加害人的过失则为固故意义的过失,是具有侵害别人权益性质而违反法定义务的心理状态,通常具有不法性(特殊侵权除外)。两者显然在性质上是有差别的。二、关于受害人过错性质的几种学说及评析通说认为,受害人过错在本质上是其对自身安全或利益的疏怠,违反了对自己的保护义务,而不是违反了侵权法所设定的不得损害别人的一般性义务,因此受害人的过错一般情况下并不具有违法性10.既然受害人过错不具有违法性,为什么受害人没有采用合理的注意或采用防止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身体、财产或其他权益免受损害,就会被认为是有过错,并导致加害人责任的减轻或免去呢?关于受害人过错的性质,学说上有以下几种理论:(1)违反社会义务说该说认为,受害人对自己的权益所应尽的合理注意的义务,虽然不是一种法定义务,但也是一种社会义务,受害人对自己的义务事实上是对社会或者公众的义务的一部分。受害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其对自己所尽的照顾义务事实上就是对社会所尽的义务。受害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尽力的对自身的权益加以维护,以免导致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否则也会导致社会的损失与浪费,因此受害人违反对自身的注意义务也构成过失11.(2)不忠实态度说该说认为,受害人的过错是指受害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对其自身采用不忠实态度。台湾学者何孝元在论及受害人过错时即指出:“此所谓被害人与有过失,非可仅解为被害人与以因素之意而尚包含在社会观念上应受非难之一要素在内,即于此场合,被害人对于自己应采用忠实态度,而不采用即应视为与有过失”,又指出:“被害人对加害人并不负有照顾其自身权益之法律上义务,仅因受害人就其自身权益之维护有所疏忽,致导致损害之姓或扩大,基于诚信原则,被害人不得将此项疏失之结查转达嫁于加害人,法律上乃据而减免加害人之补偿责任”12 .(3)未采用合理注意说该观点认为,受害人未采用合理的注意即为过失。德国学者宁哈德指出,受害人负有一种使自己处在安全状态,并不使加害人处在一种负责任的危险状态的义务,若受害人未尽合理的注意而违反该义务,则不仅使自己处在不安全状态中,并且使别人处在负责任的不安全状态中,于此场合,受害人便有过错13.该观点把受害人过错的性质界定为自身注意义务的违反,同时确立了认定受害人过错的客观标准即注意标准。(4)未预见说此种观点认为,受害人应当预见并且可以预见到自己也许遭受损害,而未采用措施避免或防止损害的进一步扩大,即为有过失。一个英国法官指出:“与有过失并不取决于注意标准,而是取决于可预见标准”、“某人没有象一个合理谨慎的人那样合一的预见到他也许遭受到的损害便构成过失”14.该观点指出了受害人过失的拟定标准即可预见性标准。上述几种针对受害人过错性质的学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从不同侧面对受害人过错性质进行了评价,比如不忠实态度说及违反社会义务说分别是从对受害人过错的道德评价和社会的连带关系角度对受害人过错性质作了阐述,而未预见说则确立了认定受害人过错的标准。但从受害人在受到侵害时的心理状态角度看,笔者更赞成未采用合理注意说的理论,即认为受害人未尽到对自身的合理注意即具有过错。笔者认为,之所以认为受害人对自己利益的疏忽或不尽合理注意义务,即认为有过错,并可以因此而减轻或免去加害人的侵权责任,重要是诚实信用原则及公平原则的需要。从诚信和公平原则来看,作为一个诚信的人不仅要对别人的财产和人身尽到注意义务,不能随意侵害,同时对自己的权益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假如受害人对自己的权益不予注意或懈怠,这就意味着受害人放弃了对自己人身和财产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加害人处在一种随时也许加害别人或者使已经发生的损害扩大的状态,这对加害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反诚信原则的。从另一方面,既然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而由行为人承担那部分并非因自己导致的那部分损害或所有责任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受害人对自身权益的维护的不注意或懈怠,从受害人角度看是一种处分自身权益的行为,或者说是对自身权益的不忠实行为,但是受害人的这种行为由于使加害人陷入一种更容易承担责任的状态之中,因此受害人的行为已不是一种孤立的、仅涉及本人利益的行为,从社会角度看,这种行为假如不作为过错予以归责,那么因受害人的过错导致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也会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及损失,也无助于人们防止损害发生的意识的建立,因此,在受害人有过错时,法律虽然不能对受害人作出谴责,但是有必要科以受害人对自己合法权益的注意义务并因此减少或免去其应当从加害人处得到的补偿,从而使受害人过错在特定情形下具有了法律的应受非难性,其表现形式就是减免加害人对受害人的侵权责任。前文已述,受害人的过错是对其自身利益的不注意或懈怠,换言之,受害人在违反了其对自身权益的注意义务时应认定其有过错,该过错不同于加害人的过错,通常情况下不具有致别人损害的不法性。但是其注意义务则有也许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也也许是单纯的没有注意。比如,驾驶员在道路上应按交通法规驾驶汽车,驾驶员应当遵守的注意安全义务就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再如,某人被别人打伤后,受伤者应及时去治伤,哪怕加害人没有支付补偿款项,假如受伤者自认为自己抵抗力强而不去治疗,他违反的就不是法律规定的注意义务而是作为人的一般性义务。针对受害人过错的性质,台湾学者多是从公平及诚信原则对过错作出性质上的认定的,比如,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被害人虽在法律上并未有不损害自己权益之义务,但其既因自己疏懈酿成损害,与有责任,依公平原则,应依其承担受减免补偿额之不利益”15.台湾学者何孝元认为,“盖法律上,对自己并无不生损害之注意义务。故过失相抵之被害人之过失,并不仅限于违反法律上之注意义务,而系命补偿义务人承担所有损害额,在情理上有欠公平时,对于被害人不违反法律上注意义务之单纯不注意,亦依衡平及诚信原则,予以斟酌,以减轻加害人之补偿责任”。该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意思即,受害人虽不负有不损害自己权益的义务,但因其违反了法律上的注意义务或其单纯的不注意,应依公平及诚信原则减轻加害人的补偿责任。三、受害人过错的形式过错的形式是指过错的等级、类型,是过错轻重限度的表现16.上面在分析受害人过错的概念时,已提及受害人过错涉及了受害人故意与受害人过失两种基本分类。在刑法领域中故意又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之分,过失又有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之分17.在民法领域中,由于民事责任不同于刑事责任,通常不是以行为人主观恶性大小来拟定法律责任,因此对于故意一般不作此区分也已成通论,但如何对过失作进一步划分,学界对其争议较大,我国在立法上也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