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传红: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 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 对话呢?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王老师向全体教师进行了大江保卫战的课例展示,课堂上激昂饱满的声音,精良的课件设计,配上流畅的白板视频与教学设 计进行整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课一开始承老师就播放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接着,录像停止,承老师便深情并茂的引导他们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由于先前的实况录像已经扣动了他们的心弦,再加上激昂的叙述,很容易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明显的让人感觉到洪水的疯狂,情况的紧急,为下文“险中见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铺垫。刘钦梅: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承老师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此时此刻承老师再让学生观看录像。通过播放解放军抗洪录像,以声和形再现当年气壮山河的长江保卫战。学生亲眼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怎样与洪水 搏斗,怎样在泥水中抢运沙包,怎样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甚至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不由自主的受到感染和教育,形象地体验到了人民子弟兵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学生的感情本已在心中激荡,此时情感的闸门一开,感情便倾泻而出。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 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此刻学生朗读文章,就会将文中的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 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再一次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因而他 们的读书是投入的,是声情并茂的。刘炳丽多媒体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着别的教学手段无法起到的特殊效果。抗洪抢险,学生没有情感体会,对他们来说十分陌生、遥远。因此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 情境,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十分可行。王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回顾98年长江如脱缰的野马,咆哮而下,冲毁河堤,淹没村庄肆虐的洪水 中,解放军战士抢险的场面,点燃了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的欲望。在深入研读中,子弟兵们为抢险伤痕累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伤痕累累 的情感体验,运用媒体播放伤痕累累的手,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惊,唤起内心的情感;教师的配乐激情诵读,既渲染了情境,又引发了联想,这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 鸣,为下一步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奠定了基础。歌曲为了谁,通过声、形、色冲击学生感官,从而升华情感,在歌声中,学生们也许并没有完全进入情 境,但至少了解到,曾经有那么一首动人的歌,为了人民子弟兵而唱。这歌声,激发了孩子们了解课文,了解199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的强烈愿 望。在教学中,王老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李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王老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他们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简单的一问一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个性解读的能力。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在自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再加批注,给学生提供了阅读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多种感官协同操 作的良机。“不动笔墨不读书”,加批注,需要学生深入地读书,要求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积极思维,要求学生自身情感的投入。这一部分,王老师给的时间 十分充分,学生在讨论交流学习的收获,谈自己的感受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切实有效的自读自悟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机会,从而也能及时把握学生的 阅读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大江保卫战一课,王老师让自己成为学生与文本的媒介,用自己的激情,生动的影片画面点燃了 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智慧、教学机智点燃了学生的智慧。师生走进文本,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彼此敞开心扉,相互倾吐,相互 接纳。老师从情入手,让学生自读勾画、体会,说出感受、读出感受,师生自始至终沉浸在对“铮铮铁汉”们的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震撼之中。师生与文本成为不可 分割的三维“学习共同体”,真心阅读,真心感悟,真心对话。陈增欣王老师都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他们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王老师都以 第二段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老师让学生交流自己 的个性解读,这三节课,让我们看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智慧在闪光。通过指导情感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在 本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十分注重朗读的训练,学生们在朗读中,情感得到了升华。比如,郑英姿老师先激情范读,再引导学生读好“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 急!”学生们在一遍遍的反复朗读中,逐步理解了,这三句话朗读时的特点: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低到高,语音由轻到重,表达了“急非常急十分火 急”的情感变化;叶榕老师紧紧抓住“战士们舍身护堤”的相关句子,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感情诵读:“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 堤!”;姚老师的“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引导学生读出了抗洪战士勇敢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正如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所说:“智慧的语文教育来自于善良的心灵,来自于深刻的思想,来自于鲜活的生活。”王老师深刻解读文本,用激情唤起学生的激情,用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用心灵召唤学生的心灵。他们让学生在心中掀起情感波澜,升腾起对解放军由衷的钦佩之情,真可谓“智慧闪烁 ,精彩纷呈。”丁曰霞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 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而抗洪抢险对学生而言,应该说比较陌生、遥远,学生没有情感体验。怎样通过文章具体的语言文字唤起学生内心情感,引起学 生心灵的震撼?王老师执教的大江保卫战一课,可谓是匠心独运。下面谈谈我粗浅的体会:一、对联入手,融会贯通。上课伊始,王老师就给学生出示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看似唐突,却是王老师抛砖引玉之举,以此引出能够 概括抗洪英雄们壮举的真实写照“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血水汗水,水水相融。”并且以这幅对联,拉开了本课教学的序幕。紧扣“震”“融”两个诗眼, 贯穿全文始终,震的是“心”,融的是“情”。让学生的心和文中老百姓的心一起跳跃,让学生的情和军民鱼水深情交融在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张玲为了促使学生能对课文入情入境地体验,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听听九江赛城湖涛声震天的水流声,想 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老百姓担惊受怕,官兵们浴血奋战的情形。从而营造浓浓的现场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 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仅仅扣住能够反映子弟兵铮铮铁骨的词语,句子,加以引导,品味。比如“全然不顾”。 “顾”的是什么?不顾的又是什么?“来不及了!”“什么还来得及?”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媒体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 信息便通过图片或声音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 动,情动而辞发,就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这也为课后巧妙安排他们写写“假如我就是小江珊.”奠定了情感的基石。吴琳琳在 教学第5自然段时,体会“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王老师紧紧扣住了三个“飞 向”,为什么不用“驶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情势的危急,因为漂动的树梢上有危险,灭顶的房屋上有危险,摇摇晃晃的电杆上有危险。而战士们能急人所急, 因为在这些地方就有军旗飘扬,就有军徽闪烁。学生们感受到了我人民子弟兵为救百姓心急如焚,神勇无比的英雄本色。子弟兵的精神品质,很容易从文本迁移到了 学生的心目中。商榷之处:大江保卫战一文情感丰沛、语言生动,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问答,多一些感情诵读、情境体验。这样理性和情感相互交融的话,就更完美了。王老师的课堂有许多我应该学习的地方,以上只是我的粗浅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