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2页
第2页 / 共92页
第3页 / 共92页
第4页 / 共92页
第5页 / 共92页
第6页 / 共92页
第7页 / 共92页
第8页 / 共92页
第9页 / 共92页
第1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精要笔记:(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一古今异义词答案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总称。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二、 词语解释缘溪行 缘:沿着 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 。 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异之 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欲穷其林 穷:尽。林尽水源 尽:到头,结束。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悉如外人 悉:都、全。咸来问讯 咸:都。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借代) 怡然 喜悦的样子具答之 具:详尽 咸来问讯 咸:都便邀还家 邀:通“邀”,邀请率妻子邑人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复:再 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必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外:对,向。延至其家 延:邀请 处处志之 志:作标记欣然归往 欣然:高兴的样子 归:计划。 无问津者 津:渡口诣太守 诣:到。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三、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四、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简答填空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词是什么? 初极狭,才通人。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表现桃源人对陌生人的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源与世隔绝已久。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3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美好的地方: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答:作者的社会理想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应当说,作者这诣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答: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答:这个人说话的意思是说那个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的人“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的意思。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什么异同?答: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象和幻想,情节离奇,具有浪漫色彩。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天上的街市表现积极、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斯是陋室 斯:这 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惟,只。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调素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陋之有? 何:什么。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简答填空 (一)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久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二)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做具体分析。答: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是从孔子的原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一句选用出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突出全文的旨意,立意更为高远。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说明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其次说到“陋室”,写环境之清幽宁静,生活情趣之高雅;再以“无丝竹”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可见结尾引孔子的话,更有力,更无懈可击。 八年级上册:7、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结构助词。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越。 可爱者甚蕃 蕃: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独:只,仅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xin):少。 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