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1) 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不是显性的、功利的和单一的,而是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本质的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历史学科是最大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教育具有极其丰富和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1)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2) 理性原则的确立;(3) 伦理道德的升华; (4) 健康审美情趣的陶冶;(5)历史意识的形成;(6)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7) 理性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2) 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如下的要求:1)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在人文精神、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人格品位、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上得到完善和升华,我认为这是历史教育的一项基础性目标,因为没有上述个人目标的实现,就不会有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注和高度责任感。个人性格是构建中华民族性格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因此,在历史教育中,要通过丰富的历史教育资源,牢牢地打好这一基础,然后我们才有资格谈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理性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文明、民主与富强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它包括三个情感层次,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对祖国的热爱,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理性爱国主义中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所忽视的,即“国”的含义问题。我想这里的“国”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文化的、种族的、民族的等含义上的“国”,即“祖国”,她具有不可更改、不可置换、不可选择和无所谓优劣等特点,对她的热爱是无条件和非理性的。二是政治的、制度的、政府的、政策的等含义上的“国”。她具有可更改、可置换、可选择和优劣之分等特点。因此,对她的热爱是有条件和理性的。这两种“国”既紧密相联,又不完全相同。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反对清政府的孙中山会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同顾炎武对“天下”与“国”的区别相似。3)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世界意识的真实含义是人类理性与情感的包容性,它的确立与培养不会削弱对祖国和本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感,相反它会把对祖国和民族的情感提升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之具有更为理性、更为宽阔的情感空间。那种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培养世界意识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狭隘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判断丢掉了一个重要的前提:越是可以被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与借鉴的民族文化成果,就越是世界的文化成果。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判断都是有前提的:“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社会正义与是非鲜明;“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民主与法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王蒙提出)的前提是人类有普世的价值观;“落后就要挨打”的前提是世界上至少有一个国家可以肆无忌惮地奉行帝国主义政策,它的逆定理是“强大了就要打人”;“弱国无外交”这个判断很含糊,“弱”到什么程度才没有外交?“弱国”要追求什么样的外交目标?“无外交”的含义是什么?是没有对外交往,还是没有国际影响,还是可以维护本国利益或以损害他国利益来获取本国利益?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批判他国文化为主的文化心态,向尊重、理解、欣赏、学习他国文化的理性心态过渡。人类历史上的文化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宝贵资源,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使用这些历史资源。一个拒绝学习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在完成这一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在培养对国家和民族情感与责任感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中几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即对父母、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尽管我们的课程目标中没有说及,但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要把学生的个人人格、人性、意志和态度教育提升到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次,以上几个过渡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二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有通过中国历史教育才能培养热爱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和责任感的片面认识,因为尽管爱国主义和历史使命感的内容是有特定指向的,但在世界历史上,各国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使命感都具有共同的内容、特点和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因此其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那种把对本民族和国家的热爱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无知、藐视,甚至是敌对基础之上,是极其危险的。三是要特别注意对国家、民族情感和责任感评价标准的特殊性,严格说来,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意识、一种行动,而不是一种知识和语言的表达,虽然它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却不能通过对知识的测评和个人的语言表达来检验。因此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