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茅台高中高三历史后期复习方案 历史高考研修团队一、指导思想1突出一条主线。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其主线是文明史的演进与嬗变,具体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成长、文化发展三大领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因此,条分缕析三大领域文明的相互关系,是学科内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问题。2抓住两个重点。就高中历史学科教材涉及的主干知识而言,主要隶属于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两大时间段;农业文明时代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主、以欧洲古代文明为辅,工业文明时代则以欧美国家和中俄(苏)为主、涉及近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文明的发展。由此,以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为重点,准确理解同质或异质文明的背景、表现、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成为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3强化三种意识。这里的所谓“三种意识”,是指“通史意识”、“世界意识”、“现代意识”。“通史意识”就是要求学生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及其规律,强调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以弥补教材按照专题编写而带来的弊端;“世界意识”旨在把不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相关现象,放到整体世界发展的背景中进行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出见解;“现代意识”则要求以当前或近年来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问题,从而为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找到历史依据。4高度关注“四情”。考情、学情、材情、轮情,属于设计二轮复习内容的主要依据,是确保二轮复习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考情”应依据高考改革与发展的态势而定,并以此确定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考练习题的题型与类型;“学情”应以缜密分析学生的知能发展和年龄心理而定,进而以此为据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重点所在、难易程度;“轮情”应以学生一轮复习效果为基本依据,从而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起点高低、内容多少、速度快慢,防止“二轮复习成为一轮复习的机械简单重复”;“材情”需在准确把握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提取显性相同和隐性相同的学科主干知识,作为引领学生进行能力提升、思想教育的知识依托和载体。二、复习策略(一)考点解析针对高考,精研学情,求“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是高考命题的知识依托,是落实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和能力要求的载体,决定了考点解析在二轮复习中的重要性。就教学实际需求而言,我认为考点解析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将考点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进行对接,以明确学生通过二轮复习对该考点的掌握所应达到的程度。这主要是有两个方面所决定的:其一,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具有笼统性,而与其对应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更具明确的指向性;其二,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数量,远远低于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数量,即“内容标准”中的部分知识不属于高考内容。二是明确不同考点在近三年高考中的考查频率、考查方式、考查角度,以预测本年度高考可能会出现的考查方式、考查角度。一般而言,排查不同考点的考查频率,有利于我们确定二轮复习的重点所在,因为考查频率较高的考点说明其被各地高考命题者所关注,且多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考查频率较低的考点说明其不被各地高考命题者所重视,且多非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同时,每个考点的考查方式和角度是有限的,而高考命题的特点决定其不具有重复性,这就有利于师生思考每个考点尚未考查的方式和角度,进而加以加强认识、理解和训练,从而增强二轮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以命题者的姿态、角度和视角,着力思考每个考点在落实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也就是说,如果自身就是高考命题者,会选取哪些考点、何种方式,使考核目标与要求落到实处,进而实现三维目标在同一考点上的有机融合。这样做,看起来有些“不自量力”,但经常进行思考,就会在考点处理、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运用上“更上一层楼”。例如,考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就可以思考它怎样能够成为“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的知识依托?如何可以体现“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考核目标?当我们将每一个考点分别与四项12条考核目标与要求“挂钩”思考并进行适当训练之后,就会对该考点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真正落实到位,进而使复习备考更具可操作性。(二)线索梳理重组知识,夯实基础,求“实”目前,通过“四新”考查“三基”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走向,即:命题者通过新观念的引入、新材料的使用、新情景的设置、新问题的提出,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为此,复习策略之一就应当是狠抓“三基”不放松,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牢固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其基本思路应是: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着眼于一定的深度,从宏观或中观架构入手,以阶段特征为抓手,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中小专题为形式,关注涉及现象与本质、机遇与发展的重大题材,对教材进行科学适度的整合,建立多维度的网络化立体知识体系,打通知识的“关节点”和“联结点”,促使学生思维逐渐向高、新、深的方向发展;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体现思维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的梯度性。在构建专题、梳理线索时,应特别强调两个方面:1夯实基础回归教材抓主干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不会发生变化。这就必须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以适应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核心要求。为此,应注意两点:(1)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研深钻透,加强理解。以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明晰教材文本的显性信息和隐性联系,搞清每一个考点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和灵活运用上狠下功夫,真正掌握每一个考点与其他学科主干知识的联系与区别。(2)突出主干,强化重点,质疑问难,融会贯通。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主体。为此,应大胆舍弃非重点知识,以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同时,针对学科主干知识,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达到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的程度。此外,在牢固掌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依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实现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2重组知识纵横联系构专题(1)加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纵向联系,从中整理出可以串联相关知识的主线,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历程、基本趋势及其重大启示。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明传承、新中国的农村经济政策,等等。(2)打破模块之间的孤立状态,加强必修三个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比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内政外交及其背景、特点与影响等。(3)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对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多角度的立体分析和思考,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宽度和深度。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英两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基本态势及其影响因素、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时期对中外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等等。这样,通过专题知识的线索梳理,有利于学生把握专题脉络,明确考点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专题内在体系的整体感、立体感、透明感,以拓宽知识视野和思考角度,有效解决知识点选择的封闭性、狭窄性和孤立性。与此同时,可以采用教师口头提问、生生相互提问、学生默写互批、板演展示交流等方式,以加大检查和落实的力度。(三)突破重点,联系热点学以致用,灵活迁移,求“活”1重点知识的突破着力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灵活运用,是历年全国新课标卷和各省自主命制高考试题的重中之重。因此,针对二轮复习中的专题内容,应结合历年高考的考查频率、角度和方式,参考潍坊市高三二轮复习资料等相关材料,选取与该专题相关的35个重点知识,设置科学恰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并付诸考练习题进行训练,实现重点问题的“熟、深、透、活”,以确保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升。为此,可以采取如下四种方法:(1)材料印证法。这是重点知识突破的常用方法,即:针对重点知识,通过补充相关图文音像资料,让学生进行阅读、体会,以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即可引用商周时期反映政治状况的史料进行印证。(2)比较分析法。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学习方法之一,即:针对貌同质异、貌异质同、貌同质同、同途异归、异途同归、同途同归等现象,从背景或条件、内容或表现、影响或作用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实现重点知识的有效突破。如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及其制约因素等诸多重点问题均可采用此法予以解决。(3)分层设问法。这实质上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突破重点知识,即:将重点知识按照由易到难的序列,分解成多个历史小问题,通过小坡度式的层层递进,实现化难为易、步步深入、水到渠成。如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即可按照由直接到间接的递进序列,分解成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小问题。(4)原理导向法。这一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方法论意义,即: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知识,借用政治学科的相关原理或观点,引领学生进行认识、思考和理解,便可达到迎刃而解的效果。如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鉴于教材论述不足等原因,学生理解有很大困难,但若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进行引领,学生即可明确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属于时代潮流。2热点问题的链接以显性或隐性方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强调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与联系,从而实现“以史为鉴”的学科教育功能,以彰显高考试题的鲜活性和时代性,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之一。由此,适度关注和利用热点问题,如关注民生、创新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化、大国兴衰和国际关系、社会问题与应急机制、法制社会、和谐主题、国共关系和国家统一问题、关于周年纪念等,应当成为高三二轮复习的重要工作之一。备考热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本专题历史学科自身热点问题的突破。既要重视与现实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点的归纳,也要明确这些知识点的现实意义。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历史参照意义和现实启示。(2)注重现实与专题内容联系紧密的问题,具有史实性能与人文意识的问题。如民生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周年纪念问题等。一是做到历史问题现实思考,即注意思考对现实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后各国的应对措施等;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从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侵华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等。(四)训练提高强化训练,提高能力,求“强”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几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需要抓住关键,规范训练,精心讲评,以达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之目的。1精选。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在精心研究2015年考纲的基础上设计题目。要求体现高考命题思路与要求,坚持能力立意,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切题的灵活性、试题的开放性、内容的关联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等。同时,注意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题目设计的途径一要考自主创新,二靠改造利用,三靠拿来主义。其中,改造利用应是主要的方式,要严把审题关,要特别注意各地市统考试题的搜集、利用。2精练。(1)重视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2)注意强化规范训练,规范就是分数、规范就是能力。在规范训练中,着重强调答案形式上做到四化(提示化、段落化、序号化、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