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 由自 在自 然 对音乐课堂里教师语言的再思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 在孩子们的眼中,音乐老师是“快乐的天使。”要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伙伴”,我们的言行必须散发无穷的魅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需要对教师的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进行审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教师如何用语言安排好每一个环节、教师如何表扬学生或指出其不足,等等。作为艺术门类的音乐课,教师的语言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精心设计。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时常想,教师如果换一个说法或是换个角度来讲,效果会不会好些?让我们先来看一看音乐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常出现的一些倾向: 一提问带有盲目性 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师在首次范唱或欣赏歌曲后问得最多的话就是“这首歌好听吗?” 学生不加任何思考像机器人似的答道:“好听”。教师紧接着问:“喜不喜欢?”学生似乎发自内心地答道:“喜欢”。教师又如钓鱼似的问道:“想不想学?”学生的回答不说大家也就全明白了,“想学”当然是必然了。这样的对答表面上很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教师这一连串的提问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想引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那么这时的学生每次都是在这种盲目的引导下学习,真的会有兴趣吗? 二语言的模式化 歌曲教授前,教师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会这样说,刚才我们朗读了歌词或是刚才听了老师的范唱,现在跟老师学习歌曲。多少年来,新授歌曲之前,这种“刚才我们,现在我们”的语言成了老师必备的模式,过渡生硬。学生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子里失去了生机,呆板地被老师牵着走,学生早已知道下一步安排,扼杀了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曹理老师曾说过,每节课不能按计定方针办。音乐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求知的,这样的语言模式化使师生之间的激情、交流也就不复存在了。那么,教师该用怎样的语言才显生动、自然、流畅呢? 三以教师为主的语言设计 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随着课改的浪潮,教师们安排了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活动。但是在我们的音乐课堂里,还常听到教师这样的一些话:“请你跟老师学马跑的样子”、“请一个同学唱给老师听”、“谁能像老师那样朗诵歌词”,等等。这些活动看似活泼多样,但从语言上音乐教师仍然扮演着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尽情地“表演”着“教”,这时,作为“观众”的学生无法主动来“学”,从而失去了主角的地位,教师作为策划人和欣赏者该如何设计语言呢? 四语言的表述像“语文课” 讲授法是历史上使用最久的有效而经济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不恰当地使用此法,容易形成毫无生气的“满堂灌”,从而削弱了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如在唱歌教学中,为了分析歌曲让学生能理解歌曲,老师们常会准备一系列的问题:这首歌曲分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这几段有什么不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这些语言是不是让学生感觉在语文课上?当然,我们提倡学科综合,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教学与语文教学可以相互沟通。但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如何设计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呢? 五语言评价的单一化 让我们走进音乐课堂里看看,教师对应学生的回答常给予的肯定评价:好的、很好、非常好那么,看上去似乎丰富了,但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因为年龄的不同相应变化。设想一下,类似这样的语言评价如果在中小学每节课中都是这样重复使用,学生是否在音乐学习中真正能获得激励的感受呢?曾有老师说过,我们表扬的话已用完了,以后该怎么说?是的,新课标指出,教师的课堂评价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如何去使其丰富而更自然呢? 综述以上几点“倾向”是经过几年来对“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并和一线老师们共同探讨得来的,这些“倾向”所带来的诸多困惑是不是难以得到解决呢?不。音乐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更自由、更自在、更自然。的确,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做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习惯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既幸运又任重道远,新的音乐课堂里更强调了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便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改进教学。那么具体该怎样设计语言呢?下面从三个角度来谈谈。 (一)从兴趣入手,在“自然”中体现学科特点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使孩子们从生下来就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处于优美的乐声包围之中,才能发展音乐方面的非凡能力。以语言来训练学生的乐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再现音乐。这种方法就是要以及其自然、巧妙的语言将学生引进音乐殿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音乐着迷。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不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和动力,音乐教师要用自己的言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想法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提一些简单的、带有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好”、“不好”等。比如,有歌唱小蚂蚁一课,教师在教授前用范唱的方法,但为了引起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一起到蚂蚁王国走一走,看看小蚂蚁都在忙些什么呢?”教师范唱的同时出现画面,投影、挂图或者条件允许用多媒体课件都可以,学生们很快会对歌曲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个愉快的体验。教师范唱结束时,不要问好不好听之类的话,直接让学生按照歌词模仿小蚂蚁的动作,教师说:“去了蚂蚁王国,你知道它们在干什么吗?谁来学学小蚂蚁?”学生跟着老师弹的歌曲旋律模仿小蚂蚁,在多次的聆听乐曲中学习歌曲。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想法二,要考虑问题的难易。 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合于不同学生的程度。在小学音乐课堂里,常会有老师说:“跟着老师给你们的节奏朗读歌词。”如果换一个说法:“用你们喜欢的节奏朗读歌词,先自己念,然后看看哪种效果好些?”教师如果用第一种说法,学生会觉得这么复杂的节奏怎么说啊,在这种状态下被动地学习。第二种说法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尽管会遇到节奏稍复杂些的,但他会通过自己的尝试很有兴趣地来达到目的。另外,不要过早地把节奏和音乐知识等的问题提出来,提问要选在教授歌曲中间,学生处于一种潜移默化地学习当中。 想法三,语言的设计要用“减法”。 音乐课堂是一个享受美的殿堂,音乐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和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音乐课与其他任何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靠听觉来完成的,听觉是音乐感受中的基础条件,这种听觉依赖于音乐本身。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学生特别不喜欢教师语言啰嗦,音乐教师要力求做到语言心中明确、条理层次分明、难点重点突出。比如说,欣赏乐曲前教师常常会把乐曲的背景和内容都讲得很详细,抵制了学生想听的欲望,学生受老师讲解影响,把自己的感受硬往那上面拉,失去了兴趣,对音乐的欣赏再创造就是一句空话,想像力无法发展。如果让学生先听后发表感想,最后教师简要分析,这样岂不更好?所以,音乐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是减法,少讲,甚至不讲。(二)从情感出发,在“自在”中重视审美体验 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显示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带着愉悦情感的体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音乐教育也可称为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仅要带着良好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而且要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自在的氛围中学会理解音乐作品的感情,体验其情感。要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以此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审美体验。 感受一,语言要富感染力。 音乐教师要想语言能感动学生、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必须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富有感情。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好语调、语气和节奏等。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学期,我听了我校郑老师得音乐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在教授前郑老师设计了教师朗读一封孩子写给爸爸的信,经过多次的修改最后又配上音乐,教师无需讲其中情绪生活的情感体验,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把自己当做是信中的“孩子”。教师用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 感受二,语言要流畅,问题要有联系。 一节音乐课里老师们准备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要有前后必然的联系,为音乐本身服务。问题还要层层深入,环节之间语言的流畅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实现教学目标,才能“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在2002年,我们去市里听了一节六年级节奏教学的公开课,印象颇深,尽管当时“新课标”还没有颁布,新大纲才刚刚出台,但是那节课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那位老师在这节课中语言极少,但条理清晰、环节流畅。在朗诵练习之后,老师用一句话让学生仔细聆听:“来感受一段旋律,是几拍子旋律?”学生感受了三拍子,下面进行动作的创编,老师是这样要求的:“每组想一个不同的动作,大家喜欢谁想的动作我们就用他们的,大家动一动。”学生们很快投入了创作。最出彩处是学生跟老师的琴进行三部轮唱,为了更好地体现效果,老师说:“请你们自己鼓劲,感受一下。”简单而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她所设计的每一问题丝丝入扣,为整个节奏教学服务,主要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音乐教学是以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 感受三,评价学生要以鼓励为主。 音乐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学习反应要给予真挚的鼓励,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的面对问题。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邀请接受能力稍快的学生做回“小老师”,不必对他进行口头上的夸奖,让他做“小老师”就是最好的表扬了。当然,表扬鼓励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比如,遇到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要急着说出不对、不好之类的评价,可以说“我们再试着体会一下,你会发现的。”所以对回答问题的情况要恰当地使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另外,鼓励时的语言还要富于变化。对待学生的不同时机、不同情况的回答,可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学生会感动教师真正注意到了自己,应注意“以关爱每一个孩子为基点”。 (三)以学生为主,在“自由”中鼓励音乐创造 曾听一位教育专家谈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形象地说教师过去扮演着乐团的指挥,现在扮演着乐团的首席。我们的音乐教师要能及时扮演好角色,从传统的观念中跳出来,在语言上创造一种自由、和谐的交流氛围,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音乐创造的空间。吴斌老师在音乐课改培训班上说,“自主”、“创造”这些新名词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就没那么轻松了。的确,我们的语言一会儿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