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学目的】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展归类整理。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考虑以下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爱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微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本人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结合诸侯共同破秦。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保守机密而自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确实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三、解题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展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大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犯历史的真实。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爽朗,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四、整体感知:1、放配乐朗读,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咨询题。淬(cu)怜(w)徵(zh)陛(b)卒(c)提(d)创(chung)揕(zhn)樊於(w)期 夏无且(j)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构造:第一部分开端(12段):存亡窘境第二部分开展(39段):解脱窘境第三部分高潮(1017段):孤注一掷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突围失败3、学生依照课文下的注解,细心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详细内容。五、布置作业课后考虑: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3、你是如何对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第二课时一、复习稳固、导入新课二、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快乐。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侮。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nxi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n。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卒起不意 卒,通“猝”, c,仓促,忽然。2、一词多义【之】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构造助词,“的”/不译 因而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而】连词,表转机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因而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按照 以次进已经 日以尽矣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为】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其】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悔过/剑长,操其室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将来【穷】尽,没有 日暮途穷穷途末路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尽头 图穷而匕见穿过,走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3、重点实词:【顾】回头看,看顾念,考虑探望,拜望反而,却不过,只是难道【略】疆界通过巡行,巡视侵略,夺取【诚】假设,假如确实,确实【发】打开出发【就】成功登上,去4古今异义现象: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穷途末路,陷于窘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成心”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杜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因而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四周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操纵之义。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 古义:能够用它来,为“能够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指金属总称,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5、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5)左右既前 同上。(6)其人居远 描述词活用作名词,远方。(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8)太子迟之 描述词意动用法,以为迟。(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10)群臣怪之 描述词意动用法,以为怪。(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立即。(13)乃欲以生劫之 描述词作状语,活着。(14)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15)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闻,禀告(16)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17)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立即6、文言特别句式:(1)推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因而留才,待吾客与俱事因而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其人居远将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而 ( 按 ) 秦法 ( 依照文意省略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3)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7、文言固定构造:【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有以】有用来的(方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奈何】如何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何如】如何样 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乃今】如今,这才 乃今得闻教【顷之】不久 顷之未发【因而】表缘故,的缘故 仆因而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因而不成者【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构造,作“有”宾语。【岂乎】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咨询,是否呢。【岂哉】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咨询,难道吗。8、成语典故(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描述愤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