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2006 年10 月6日,中秋佳节这一天是位于中国苏州齐门路上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的日子,他的设计者就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为了这座博物馆他整整花费了五年的心血。但是由于这座现代造型的博物馆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恰好在苏州最古老的平江历史街区当中,他的落成很快就引起了来自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他北侧是拙政园,东侧是忠王府又处于在拙政园的历史保护街区的这个范围里面,那么在这个地方要建一个博物馆确实难度非常大。世界文化遗产旁边坐这么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本身这件事情是有很多争论,不光是苏州的人还有全国各种专家还有世界各地实际上会对这个地方会有很大的关注。因为他是在历史遗产的边上建房子。事实上早在1998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苏州有着两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古街古巷古桥古塔星罗棋布点缀其间。而平江路作为苏州保存最完好的古街区8百年来始终保持着河路并行的格局,粉墙黛瓦水巷纵横显示出舒朗淡雅的水城风貌,要在这样的地段建造一座新的博物馆其难度不言而喻,不但如此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规划图中博物馆的北侧紧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侧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南侧隔河相望的则是著名的古典园林狮子林,在这样微妙的地理位置很难处理好新馆和周边的环境的关系,这几乎让所有的设计师都感到无从下手。一个传统的小桥流水很慢的这样的一种生活场景和这种环境氛围跟大尺度的空间现代化的结构这中间的结合点我觉得困难时相当大,我们也不希望非常的模仿这些传统建筑再做一个假古董,在苏州古城也做了一些项目但是成功的很少。一时间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陷入了僵局,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始终没有人敢轻易尝试为苏州设计这座新的博物馆。直到2001年博物馆的建设才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次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祖籍苏州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因为他驾驭这种复杂的这种局面他有很丰富的经验。根据时代地域还有出现的一些问题来进行创新,这个人很合适的。 2006年6月远在美国的贝聿铭接到了苏州市政府的来信希望他能为这座古城设计一座新的博物馆,但是此时的贝聿铭已经退休的十余年面对来自故乡的这一邀请激动之余他也有一些犹豫4:47最重要的就是忠王府跟拙政园它在其中这里面呢可以做新的东西可同时不能破坏环境所以这个建筑在苏州里面最好摆进去不觉得这个东西完全是新的。很多很多国外的建筑师在中国做设计褒贬不一大家意见也不一样当然贝聿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课题别人问他的想法或者是请他在中国做设计在80多高龄这样的一个年里里做这样一个项目对他来说是很具挑战性的。所以他也考虑了很多20多年前贝律名也曾经面对过类似的抉择1979年中国第一次向境外设计师发出了委托要在北京建造一座国际化的酒店,中选者正是贝聿铭,这一委托使他遇到了设计生涯中一次极大的挑战。“在中国呢时候没有这个把握怎么做新的东西什么是新的,很难说我觉得不够,不够了解中国的情况我老是说我不敢做这就是要想了,呢是比较难一点”反复思考后贝聿铭没有选择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作为他的建筑形式。也没有选择北京的市中心,作为他的建造地点,而是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在中国皇家园林的旧址中兴建了一座古典园林的酒店。“问题是我不想在中国做高楼,我是老实说了,我说我想造一个比较低一点的楼,那低楼你要到郊外去 那好郊外。所以香山是从此起手我就去到处走看地方到了香山我决定很好”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贝聿铭考虑的不是宫廷殿堂的朱门碧瓦而是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做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由境外建筑师设计的第一件作品香山饭店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很多人认为呢所谓的现代化就是超高层摩天轮,贝聿铭就让大家知道所谓现代建筑也可以是这种底层建筑啊,贝聿铭把大家的注意力把北京帝王的建筑风格一下拉倒了江南的水乡,这种文人雅士他们所居住的使用的这样的建筑当中去发现这种建筑仍然能够提取更多有意思的,适合今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的建筑语言。然而令很多人不解得是自从1982年香山饭店落成之后贝聿铭缺再也没有回去看过。自己在中国设计的这第一件作品。“香山这个数目水啊都是很美啊,有很多树木啊几百年了,完美的不得了,所以香山这个挑战是最好 不动他,所以摆一个建筑在里面就已经错了,香山饭店我不应该做,可是已经做了,可是也是一个经验,我不做了香山我在苏州就没有那么把握,做错了以后有机会可以改,苏州是给我这个机会”这一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给贝聿铭一个圆梦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严峻地考验。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厚重的历史沉淀比肩相邻,对于退休整整十二年早已功成名就的贝聿铭来说一旦失误很可能就造成千夫所指的局面,首先不是贝聿铭有没有能力设计一个新的建筑而是对有一个牵扯到对城市对旧的建筑保护的问题,呢么我想贝聿铭的内心也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说在一个神的头上动土,你怎么动吧。2002年的春天贝聿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苏州,他实地考察了博物馆新馆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环境,经过三天慎重地考虑后最终在合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觉得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可能说也是我最末了的挑战,因为我早就退休了,我退休了已经十二年了,我接受的工作大半都是比较愉快的简单的,不是像这个,这是我的故乡,我不能轻易地做”老先生也非常的激动,他称这块地为文化圣地。他说在这个地方建一个新馆,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用他的话来说,他乐意接受这样的一个挑战。早在21年前贝聿铭就遇到过同样的挑战,当是他受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参加了巴黎卢浮宫重建计划,那次他为卢浮宫的入口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玻璃金字塔,这一方案刚一出台。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人们觉得这样会毁掉卢浮宫这样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典建筑,他在卢浮宫做的东西,不仅仅是他要精心,而且还面对巨大的压力文化的差异,法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这种自傲,然后造成对一个华人建筑师在那的工作的这种挑剔。那我觉得贝聿铭面对的挑战是非常多的。知道1988年当金子塔真正矗立在巴黎卢浮宫广场上时,法国人才最终接受了它,人们看到透明的塔身不仅映照出卢浮宫蜜褐色的石块,并和这一古老的建筑交相辉映。同时还与附近协和广场上三千三百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遥遥相对。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建筑群体。金字塔也被称为了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虽然贝聿铭在西方设计过诸多风貌各异的博物馆但他们大多都是现代造型,这一次他能否将起源于古希腊缪斯神庙博物馆类建筑与历经千年的苏州古城顺利融合呢。总体来说他是一个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他的设计呢现代感比较强,那么在苏州做一个博物馆是怎么形态的当然会有这样的顾虑,有这样的想法在看到设计之前。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博物馆的设计绝非易事,除了建筑的规模尺度外观还要考虑馆藏设置参观路线以及业务流程的安排。尽管贝聿铭对处理这些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可在他看来要在苏州设计一座博物馆,这些还远远不够。“到处做我就总是看,看历史,明白历史文化种种,人名生活,现代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什么变化。这个都要有研究”在苏州的日子里,他不但每天考察新馆周边的环境而且对苏州文化和原有的博物馆馆藏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一直在研究这个事情。因为苏州博物馆馆藏品大的很少,而且规模也不大,很小巧。它和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有很大很大的差别。那么我想呢,他是主要是根据这些苏州博物馆馆藏的特点,来进行一些布展考虑。2003年7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构思贝聿铭终于拿出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模型。并邀请苏州市民对这一方案进行投票,这是一座园林式的博物馆,虽然建筑的外观是现代的几何造型,但色彩依然保持了江南居民粉墙黛瓦的特点,大面积的水景庭院又使新馆与拙政园,忠王府,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第一眼看到这个方案的时候我自己感觉就是跟苏州的整个古城的这种机理非常地吻合,他沿着道路,沿着和周边的关系就处理的非常的谦虚。就在大多数苏州市民为苏州博物馆新馆方案投了赞成票时有些反对的声音也出现了。在贝聿铭的设计当中,博物馆新馆保持了江南名居的风格,但在建筑材质上却不是传统的木制砖瓦结构,而是现代的钢铁玻璃和石材,一些专家正是针对这一设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贝聿铭一直坚持就是说二十一世界了不能再老实用秦砖汉瓦,就是在建筑材料上要选用一些新的东西,那么当时他的考虑就是说用花岗石来做屋面,那么当时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白墙灰瓦是苏州的特色,所以这个瓦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呢,几位院士都和我说一定要用瓦,我觉得我不同意这一点。就是我不用瓦,瓦有瓦的问题。”对与建筑材质的选择,贝聿铭向来十分谨慎。在他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时由于新馆和老馆建造的时间跨度长达37年建筑风格与处理手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使它们彼此呼应协调一致,贝聿铭专程到田纳西州寻找当初建老馆时用过的石材来建造新馆,最终让这两座建筑成为了一对和睦相处的邻居,然而在东馆遇到的问题和苏州博物馆又有所不同,尽管他对江南粉墙黛瓦的黑白灰情有独钟,但传统名居这种常用的小青瓦却并非他心目中的最佳选择。贝先生也再三的说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来说与周围的协调太重要,但这个协调他也提出就是不要做成表面的协调。从整体来看呢也能够反映出就是一个现代建筑而不是一个传统建筑,屋顶不是一个孤立的屋顶是跟墙跟他的很多形体的转折面是有关的,如果做了瓦的话他就只能变成一个屋顶,他很难延续到其他的界面当中去换句话说就会把这个界面和其他的界面就切断了。就割裂开来了就达不到他所构想的现代建筑的构成原理,此外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小青瓦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它的密实度不够,雨天时容易吸收水分经太阳暴晒后就会产生裂痕,当年贝聿铭在建造香山饭店时就曾选用过这种小青瓦,而北方冬天的寒冷和雨水的侵蚀很快就使这些瓦开裂了,对与追求完美的贝聿铭来说这始终是一个萦绕不去的遗憾。不是不可以做,但是做了以后放在上面使用的寿命有问题,时间不是太长。那么贝老他的设计的建筑他是真实一百年或者更长时间来考虑这些问题。为了给新馆寻找到更为坚固的屋面材料。贝聿铭考察了各种各样的石头最终一种叫做中国黑的花岗石被他选中,这种石头产于内蒙和山西的交界处。材质坚硬极难开裂。颜色则是黑中带灰,淋雨时是黑色。日晒后是灰色,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提供了新的诠释。 2003年11月5日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工程正式启动,但是更大的考验也随之而来,由于苏州博物馆的新馆紧邻拙政园和忠王府,施工中一旦疏忽很可能会影响到这两处古迹的安全。 2006 9 经过三年的紧张施工苏州博物馆新馆竣工了,这座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园林式博物馆占地约一万平米除展区主体建筑外还包括一个主庭院和九个小庭院,几乎占据了整个面积的一半,这也是贝聿铭在设计中最花费心思的地方。为了博物馆的山水园,三年来,年近90的的他,在美国与苏州之间往来奔走了多次。苏州园林是很著名的那么在苏州做博物馆呢必须把园林跟博物馆建筑相结合,所以在整体布局上呢,我们有很多小的庭院。对于苏州的古典园林贝聿铭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以奇石著称的狮子林,原本就是他叔叔家的园林。孩子们捉迷藏的湖山假石家人穿梭往来的花园长廊,祖父正襟危坐的靠背椅,都是这位老人童年时的美好回忆,而苏州博物馆恰好给了贝聿铭亲手打造一个新的园林的机会。“中国的园林,跟中国的建筑不能分割,是连起来的在国外就不同了,国外你像到巴黎去看,这个是个建筑那个是个大花园,这个花园远的很大得很我们中国花园跟中国的建筑连起来的,花园很重要这是传统,所以这一点在苏州有这个机会做了,我觉得是中国这条根还在”可是这一次,紧邻拙政园和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苏州博物馆新馆,如何才能突破传统造园的手法同时又保持传统园林中的移景取景,和借景等特色呢,为此贝聿铭思索了很久“新的博物馆要接受很多人几百个人每一个人都想怎么走怎么看看什么东西,所以这个免不了的,我小时候在苏州,在我们家的园林里,就十几个人非常舒服现在几百人这回园林就变了”在贝聿铭的设计中这是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打造的的创意山水园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具有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在通过大堂前往展厅的途中,各具特色的大小庭院层出不穷,贝聿铭在这座不大的博物馆中早上植树置桥安亭,每到一处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不过苏州园林的最大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