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辨主题:经验与探索“向来如此,便对么?”本句出自狂人日记,体现了革新者鲁迅的革新思想,鲁迅在多篇文章中不止一次说过类似的话,比如热风里的多篇随感录。结合你的知识储备,谈一谈为什么鲁迅会这么说?向来如此:本来就是这样,自古就是这样,规矩就是这样,就是就是这样,守旧派的信条是“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是神圣的,没人能强于祖宗。中国地大物博,贤圣教化,仁义施行,诗书文化繁荣,科学技术发达,蛮夷谁不臣服纳贡?但革新者说:祖宗管不了我们死活,我们现在要的是生存。一个人自己活着,不能“驼了前辈先生活着”、“倘使不改现状,反能兴旺,能得真实自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野蛮也很好。其目的就是抛弃旧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思想。鲁迅的本意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确的事情。”抽象地说就是“一件事的持续性和他的正确性没有因果关系。”通俗点说就是“一件事儿持续的时间再长,也不能说这件事儿就一定是对的。”那么向来如此的思想本质是什么?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并提出了“归纳法”。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主义他在幻象一书中提出了人们犯错误的四大根源:洞穴幻象:是源于一个人的理智禀赋、经验、教育和感觉的偏见。任何一个都会影响个人知觉和理解这个世界。种族幻象:人类天性中的偏见。所有人都拥有想象、意愿和希望的能力,而这些可能会歪曲知觉。市场幻象:由于过分受到语词意义的影响而产生偏见。文字描述会影响人对世界的理解。剧场幻象:由于对任何一种观点的盲从产生的偏见。约翰洛克,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其成名之作是人类理智论(1690),书中他论述了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及局限性。感觉是一切观念的源头,但是心灵可以作用于感觉所获得的观念,或者重新组织这些观念,从而产生新的观念。人类的一切观念是从经验中来的。人们的习惯专注于已知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于未知习惯于学习精确的东西不善于从总体上把握未知的知识人们的思维结构不学习规律,规律需要从思考中得到我们只学习事实黑天鹅现象归纳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它就是要通过列举以往那些相同或相似的个别经验事例去寻求一个普遍性的结论;这亦即是要把过去的经验推及于未来,从已经验到的事物推及于未经验到的事物,从有限进到无限。比如,我们从过去每次吃面包都曾得到营养的经验事例中,就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面包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我们营养。但是,这种推理过程本身并没有逻辑的必然性。普通人经常犯逻辑错误:不知道“相关性不是因果性”,一个逻辑的反向逻辑,有可能是错误的。正确的事情当然更容易保持下去,但一直保持下去的东西不一定正确,“对”和“向来如此”有相关性但没有因果关系,即使“对”和“向来如此”有因果关系,“向来如此”和“对”也没有因果关系。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现象和本质现象本质区别联系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内部联系,根本性质个别的、表面的东西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多变易逝真象和假象真象假象区别是指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是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联系都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认识学会从认识到实践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第三、精神状态为什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去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暂时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客观条件同样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因此,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制约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包括哪些方面?观念、能力、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品质、习惯、兴趣爱好、意志、性格、修养、动机、目标、判断标准、行为准则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奇丑无比。他有不容怀疑的坚定、严肃、勇敢的态度,和美丽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外貌畸形又聋又哑奇丑无比忠诚勇敢纯洁高尚爱憎分明外表形象内在品质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热现象春夏秋冬冷热变化摩擦生热化学反应放热电器发热感性认识热的本质和规律热力学定律热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相比较,哪一个更正确、更可靠呢?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上看,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错误的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正确的认识真理系统化逻辑化科学理论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正确实践推动人们的活动实践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无论接触一种新的方法,还是阅读一本新书,还是观赏一种新的艺术,人们往往会产生“这不就是嘛”的反应,以已有的“旧知”来附会“新知”。这种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方式,在生活中很普遍。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例题解析新知即新事物,我们接受新事物,是为了多一点见识,是为了无限可能的进取及创新,是想要寻求自我的更新和进步。以旧知附会新知,是人们用已有的经验来认识新事物,实际上是一种经验论。以旧知附会新知,有时是逃避深度认识新事物所需付出成本的“惰性思维”。关键词分析1.新事物由旧事物发展而来,两者有许多的相似点甚至是相同点。2.旧知有时能引领我们更易更快地认识新知。打磨旧知才能读通新知,接纳新知才能迭代旧知。3.我们常常主观上不愿接受新知,因新知往往是别人创造出来的。4.我们缺乏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所以新事物与旧事物,不能分辨得清楚。5.快餐文化对深度思考的冲击,我们又过于拘泥于已有认知,缺乏求索精神。6.我们在遇到新事物时会感到不适,用旧知来附会新知,能消除这种不适。为什么人们往往以“旧知”附会“新知”1.为了高效地获取新事物的信息,看似节省了时间,其实不利于深入理解。2.轻视新知的代价,使个人的心智没法健康地成长,人类无法打破旧知的藩篱,探索生命的真相和宇宙的无穷。3.偷懒的本性,使人们常以不变的旧知附会充满变数的新知,这不利于甚至会阻碍我们认识新知,会阻碍新知的发展。4.消解了深度思考、认识、求索新事物的价值,使人故步自封不愿开拓创新,得不到自我提升与社会得不到发展。5.以旧知附会新知会造成同质化,缺乏个性和创新,不利社会多元发展。以“旧知”附会“新知”会有什么结果1.我们要有接受新事物的意愿,要相信新事物必然会取代旧事物。2.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新事物,且要提高认识新事物的能力。3.以谦虚使人进步,学习新知需要“空杯”心态。4.在我们不够熟悉不够专业的领域,最好不要轻易地去断定哪个是旧事物哪个是新事物,人总是有认知盲区,我们需要有这个自知之明。5.生活中我们少用旧知来附会新知,要全面透彻地去了解事物,这样认识才不会出现偏差。6.以旧知附会新知,不能讳疾忌医,对旧知抱有全盘否定的态度,或是对新知的学习抱有于事无补的消极心态。当下的我们应该怎样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已有的“旧知”来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和认知方式?(概述材料,提出问题)因为,从小到大我们习惯附会式学习。一方面,我们在遇到新事物时会感到不适,这时若以已有的“旧知”来附会“新知”,能够快速消除这种不适。为此我们宁可忽视新知旧知的区别。另一方面,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的归纳中心思想类的训练,它们强化了我们附会的习惯。(分析以旧知来附会新知的原因)范文品读另外,常以旧知附会新知,是因为我们认识上的思维惰性和思维固化。面对生活中许多似是而非的新事物,思维惰性使我们放弃深度思考,产生“这不就是嘛”的反应。如果我们还一味“附会”的话,那么无疑于泾渭不分一样可笑。刻“旧知”之舟以求“新知”之剑,在当下这个“动车”时代,恐怕“谬”就得以“亿”为单位来计算了。(进一步分析以旧知附会新知的原因)当然,以旧知附会新知,也有其合理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以说是“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的通俗版。老师们最喜欢以旧知引出新知,课前往往要复习上一节课内容,然后引出其升级版的新知新知往往是由旧知发展而来,他们有相似点乃至相同点,有值得借鉴之处。(阐述以旧知附会新知的合理性)实际上,并非所有“新知”都可以拿“旧知”来附会。“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当下这个知识爆炸时代,自带“新知”光环的事情涌现之多、速度之快是始料未及的。而这时如常以旧知来附会新知,容易造成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不能区分新知与旧知的似是而非之处的话,恐怕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事将会不断上演。(以旧知附会新知的危害性)钱颖一曾说:“时代在变,能够在变化中抓住机遇的最重要的条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未知永远的好奇心和不断的自学能力”。确实,因为好奇心,因为想多一点见识,见识到“原来这个如此不一样”的世界,我们付出了行动去看看,又怎可以拘泥在旧知上。这岂不是辜负了求新的进取以及创新的无限可能。所以认识新事物恐怕不可常以旧知附会新知,有时要活用旧知,有时要另辟蹊径,运用新方法,开拓新思路,才能与新知同行。(我们对待新知应有的态度和方式)在这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成长的我们,不能常以旧知附会新知。面对新知,我们要与时俱新,要推陈出新,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总结全文,点明标题)最近,有媒体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7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2%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爱拖延,总想着“明天再行动”。57.0%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容易待在“舒适区”,不想跳出来。临近年底,每个人照例总是要检讨、总结一下一年的得与失、成与败。从中生发出一点悔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毕竟,人非圣贤,离自己当初树立的目标还差那么一点点,甚至于还差不少,也并不奇怪。青年人的“舒适区”,真的那么坏吗光明时评:李勤余以此次调查问卷情况看,当代青年躲在“舒适区”不想跳出来,且缺乏“行动力”,更爱“拖延”,似乎成为了一种负面的情绪。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值得细细品味。更关键的是,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舒适区”?在相关新闻下面,就有网友就此吵开了锅:干嘛不让自己“舒适”?是啊,为什么不让自己舒适一点呢?说到底,青年一代努力工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么?可见,“舒适区”这个本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概念,在两套价值观体系中被无情地撕裂了。不久前的一条新闻报道,把2019年称作中国的付费自习室元年。报道称,短短一年里,上海、北京已经开业超过80家付费自习室,沈阳、西安、成都也有约60家。而且,九成消费者是已经工作的白领。该报道从整体上肯定了这些积极学习的白领,并且认为这可能是学习型社会来临的标志。显然,他们都没有留在“舒适区”里。但同时,看到那些以贩卖焦虑为目标的文章,那些企业鼓吹的“狼性文化”,那些把“被同龄人抛弃”之类挂在嘴边的论调,离开“舒适区”似乎又有了另一种声音。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该不该待在“舒适区”事实上可以得到两种解释或是不思进取、懒惰倦怠,或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但是,生活的真相,不该是这样。对大多数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漂泊在异乡寻求梦想的年轻人来说,不该只有这两种选择。“我太难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