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说说课稿 赵湾初中 杨居强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一、说教材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根据马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初步了解“说”这种文体特点,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3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本课重点、难点: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二、说学生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课文寓意等。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马说的学法、教法和教学过程确定如下。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诵读法、引导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设计依据:1因为本课题旨较含蓄,宜用启发引导的教法。2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容易答出:“千里马”指人才,而“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唐代的韩愈已经在他的马说中阐述到,下来我们就学习他的文章。2 .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3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4).有疑问的提出来由老师解答。(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诵读是基础;理解文言文,翻译是手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从中找出不理解的与同学讨论,最后由老师解答。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进行学习。)4.研读课文。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1)请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在作者的观点中,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3)如果没有了伯乐,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千里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4)朗读第二段,说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不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同样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呢?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7)食马者的无知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食马者的愚妄和浅薄。(8)作者对食马者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5.教师小结: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中的千里马并不是真正的千里马,而文中的食马者也并不是真正的食马者。作者实际是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6.学生总结本文思想内容。(略)7.找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句。明确:其真不知马也。(以上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板书设计:世有伯乐, 决定 作用然后有千里马辱、骈死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悲惨命运)食不饱(直接原因)不知马(根本原因)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