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小巷人家 团山镇团山中心小学 周帅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江南水乡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依恋。3、了解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尝试把课文的二到五自然地改编成一首首小诗。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优美词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难点:1、理解为什么说“这种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永远令我依恋。”2、尝试改编小诗。教学准备:1、搜集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原文。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江南水乡,宁静而秀美,那里是水的世界。在水乡中是各种各样的小桥、小巷。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江南小镇,一起去欣赏吧! 板书课题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小城春色,小桥流水,小巷人家,多美的江南水乡风光!这就是我们的小巷人家! 师: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着江南水乡,多少文人墨客借江南水乡来抒写自己的情怀。我们一起来欣赏以下两首古诗: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菩萨蛮 (清)纳兰性德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归雨。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黄昏清泪阁,忍便花漂泊。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师: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樱桃成熟,带露艳丽。声声叫卖,丝丝入耳。真是绘尽了江南春的神韵!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引用了这两句古诗,两个“深巷”,开门见山,直接让读者明白这就是“小巷人家”的特点,也让文章一开始就显得更加诗情画意! 师:齐读课文第一段,走进这诗情画意的小巷人家!(生齐读)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线索 师:听朗读,画出最能概括小巷人家特点的词语(生:诗情画意) 师:在文章中的哪个地方?(生:最后一段)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师: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永远令我依恋”?请同学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老师给你们几个小提示:1、文章中哪些景物体现了小巷人家的诗情画意呢?2、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呢?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小巷的弯曲多变,庭院的玲珑可爱,小舟的咿呀往来,河埠头的幽静清灵,作者通过写这些景物来写出了小巷人家的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小巷人家的依恋之情。)三、品读赏析,学习二道五自然段。 师:作者笔下的风景很迷人吧。自学提示:选择二至五自然段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做上记号,和你的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引导课文。(1)“我喜欢小巷、水巷的美景。”1、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这是怎样的小巷?(弯曲多变,巷中有拱门,过街小楼。)2、指导朗读。(2)“我喜欢庭院。”1、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庭院里有什么?你觉得哪些词语美?找一找,读一读。2、指导朗读。(3)“我喜欢江南水乡的小舟。”1、读第4自然段。找出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2、指导朗读。(4)“我喜欢小巷人家的河埠头。”1、读第5自然段,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向我们介绍河埠头的美。2、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四、拓展延伸,尝试改编小诗。 师:就是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度过了我的童年。这种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永远令我依恋。这么美的地方,这么美的语句。同学们,我们也来大胆尝试一下,化身江南才子诗人,用诗来赞美这诗情画意的小巷人家吧。 师:老师给你们打个样,将文中的第4自然段小舟中的优美句子汇集在了一期,改编成了一首诗,请同学们欣赏欣赏。(小巷人家小舟) 师:同学们也可以仿照老师的方法,或者将你自己心目中的小巷人家化成诗写出来,期待大家的佳作。板书设计: 小巷弯曲多变 小巷人家庭院玲珑可爱诗情画意(依恋) 小舟咿呀往来河埠头 幽静清灵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要一如既往地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因为我早已深刻感受到课件对我们日常教学的重要作用。 1.图文并茂,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本文的重难点就是感悟理解课文,体会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再逐段的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最后让学生来找出特点,再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2.以读为本 在文章的教学中无时不刻的穿插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品读课文。本班的孩子有早上读书的习惯,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孩子们的优势发挥出来。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最后,我运用当诗人方式进行总结课文,让学生再次回忆了小巷人家有哪些特有的诗情画意“永远令我依恋”?在将变文字为诗的过程中,再一次体现了小巷人家的“诗情画意”我想一定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