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行动研究视角下高校心理教师多重身份互补关系及形成逻辑科研论文报告 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愈发引人关注,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群体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高校心理教师岗位具有多元性,须兼任教学、科研、心理咨询等多重任务,以往对这一群体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多重身份相互间的负面影响。尝试从高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科研者身份出发,通过课程开展、课程作业收集、学生谈话、心理咨询等研究材料进行总结,探索三个角色在高校开展工作时如何相互影响及推进。发现通过多角度了解学生需求,合理迁移角色技能,信息差异化互补,角色资源互补,可推动高校心理教师多重身份之间的共融。 关 键 词 心理教师;心理服务;科研 G645 A 2096-0603(2022)03-0169-03 一、问题的提出和文献回顾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2020年5月15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并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高校心理教师群体规模的扩大,使该群体的角色功能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 高校心理教师的工作内容并不局限于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还承担着众多职能,如行政、授课乃至科研,多重的身份相互之间有着何种影响,仍有待考究。 (二)文献综述 高校心理教师服务队伍在我国过去三十多年间呈爆发式增长,一来与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二来是在政府的推动和社会的关注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多个政策文件先后出台。按政策要求,高校心理教师人数需按在校大学生人数比例进行招募,确保提供足够的心理服务支持。实际上,当前高校心理教师在承担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亦需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部分行政工作,需要受到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从而导致权责不清(戴吉,2019)。 为更加清晰地了解高校心理教师的发展现状,亦有学者针对该群体的工作机构挂靠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受学生处管理的占比74.2%,受学院管理的占比10.6%,直接作为学校直属机构的占比6.1%(陈增堂,2007)。高校心理教师群体在开展工作时,可能会因为学生处本身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导致心理咨询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混淆,影响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客观性。部分教师因为处于行政部门管辖范围内,需要每日值班承担部门行政工作。但在教学、咨询、科研、行政等多重工作职责和任务下,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各个角色及职能模糊不清。上述这些原因使高校心理教师面临多重压力,影响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造成心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刘蓉洁2010;戴吉2019,冯桂梅2019)。同时,高校咨询工作中来访者基本是在校学生,与咨询师是师生关系,导致咨询师陷入双重关系的伦理困境,影响咨询关系的平等。 高校教师多重角色之间的碰撞并非心理教师独有,研究显示,高校社工教师也面临相同的处境,而社工专业的教师如果能处理好多重角色关系(社会工作、教师、科研者),就能使角色相互之间起到补充和支持作用,从而促使每个角色的效能得以更好發展(任敏2018)。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亦有提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更多的是在讨论教学的技术或方式,缺少从教师本身的多职能角度来进行讨论。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高校心理教师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多元角色之间的冲突及阻碍关系,更多探讨的是多重职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高校心理教师的多重关系是否仅带来负面影响,有无正向的互补性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聚焦在高校心理教师的三个身份角色:心理咨询师、高校教师、科研者,试图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出高校心理教师多元角色之间的互补关系以及其中的形成逻辑。希望可以借此为高校心理教师群体提供思路,促进多元角色的互补融合,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校心理教师,对高校心理教师的三重身份及其功能进行分析。 一是心理咨询师。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现场或线上方式进行预约,按预约时间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工作,每次约50分钟。 二是高校教师。专任教师工作主要包括完成日常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材料准备工作,开展教学任务。 三是科研人员。完成年度科研任务,参与科研会议及相关培训,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进程,研究计划设计、科研论文编写等任务。 (二)研究内容 笔者作为心理学专任教师,在20202021学年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总人数为381人,分为四个班级。同时,作为心理咨询师,共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116人次。 这一学年,笔者通过客观实践及对课程信息、咨询记录、录音资料、课程作业等材料的搜集整理,以研究者的角度对自身行动进行批判性反思,最终改变笔者以往的思维方式并促使行为实践的改变。通过重复以上行为,从教学、咨询工作、研究工作三方面的实践提出参考意见以及价值,促使多元角色之间的互相促进及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有學者将行动研究定义为“对社会情景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景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认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导致部分研究脱离社会实际,既不能反映社会现实,又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者的需求,而行动研究倡导实践者自己通过研究手段对实践作出判断,在研究者的帮助下进行系统、严谨的探索工作,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陈向明,1999)。为研究高校心理教师多重身份之间如何进行互补,本文作者作为在职高校心理教师,试图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高校心理教师的工作实践活动,对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反思,设法改变自己早已熟悉的行为实践,探索多重身份之间的互补关系并形成逻辑。 本研究将参考教学研究实务“穿梭式行动研究”逻辑模型(任敏,2018),笔者将通过身兼教师、心理咨询师、研究者不同角色,同步开展课程教学以及提供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从研究者的角度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尝试探索高校教师多重角色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生课程需求评估,对此制订教学计划,实施并进行反思。在第一阶段,咨询师、教师以及研究者角色在开始是分开进行实践的,在反思阶段尝试对三个不同角色信息搜集内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从而促使第二阶段的计划开展。第一阶段属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持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和授课实践,其中咨询人次37次,课程两个班开展24次,整理心理咨询记录37份,课程作业179份、课程观察等材料。笔者将从研究者角度对课程、咨询工作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以及咨询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常见困惑等,尝试找到角色间所遇到困难的关联性,思考解决方案,为第二阶段工作计划的修订提供参考。 在第二阶段过程中,通过第一阶段整合三个角色所获得的不同信息内容、实践经验,修改第一阶段中的教学计划以及咨询方式,并继续搜集反馈,进行整理。第二阶段属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在咨询和授课工作计划上根据第一阶段所提供的信息做修正,采取相应的行动尝试改善所处的环境,其中授课32次,回收整理课程作业202份,心理咨询记录79份。重复第一阶段的资料搜集、材料分析、了解困难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计划修订提供参考。 第三阶段则根据第二阶段的整理情况继续进行计划调整,直至学年结束,对教学、咨询、科研三角色实验进行全面评估。在对课程计划以及咨询方式进行调整的同时,研究者角色对实践进程进行思考和复盘,尝试探索出多角色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需求、资源方面的关联,思考三重角色互补的基本原则,并由此进一步推进三角色的融合实践。 四、研究结论 (一)群体相同,需求相似 咨询师与教师的服务群体相同并有着相似的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方法、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等,教师在课堂上能和大量学生讨论困惑和解决方式。而笔者在咨询实践中发现寻求咨询帮助的学生基本围绕以下问题,如对未来就业迷茫、宿舍关系或亲密关系处理、压力焦虑处理等。因此,多重角色身份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象的需求和困惑,从而使咨询服务的开展和教学设计更为有效。 (二)技能互通,理论互通 高校心理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在授课中可提供更多元的价值观和信息的冲击,合理使用案例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应对日常生活问题的方法。咨询师共情、倾听等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能帮助心理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感受与想法,从而营造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提高课程服务质量;教师在教学中所整理的内容,如睡眠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如何应对学习压力等,在咨询工作中亦可作为科学教育知识告知学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情况,减轻因对自身认识不清所带来的焦虑感或压力。科研者角色可以从理论研究的视角,通过整理思考心理教师、咨询师角色实践的内容,为心理教师、咨询师的工作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三)信息差异化互补 从实践中发现,高校心理教师多元角色意味着可以从不同角色中获得差异化信息。尤其是心理咨询工作和教学工作,二者因其性质的差异,获得的信息会更有反思的价值。如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能够获取更加深入的大学生现状信息,而大班授课则能获得这个人群的浅层信息。这些材料共同为研究者角色提供素材,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对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思考,从而改变已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促使心理咨询师以及高校教师两种角色不同的工作得以改进。同时,研究者角色需要阅读、学习大量的文献以及理论,这本身亦能作为实践的指导,促进一线工作的开展。 (四)角色资源互补 多元角色的互补关系需要三个角色的共同协力,缺一不可。如单纯仅有教师和咨询师角色,则缺少了客观的研究者角色思考,无法促进其他两者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仅有教师和咨询师两个角色,则会导致研究者批判性思考的角度偏于“深但窄”或“宽但浅”。多元角色代表着多元信息渠道、多方面资源、多角色空间,如果研究者掌握并使用好多元角色之间的差异化资源,就能促进多元角色之间互补,提高研究、教学、咨询三方面的深度和效果。 五、结语 本文试图从高校咨询师角度出发,思考并探索多元角色之间的关联,并觉察不同角色所获得的差异化信息,利用教学与咨询之中的差异化信息分别促使教师、咨询师角色反思。同时,从研究者角度,作为观察者的身份,反省并思考自身工作的内容以及所遇到的困难,从而合理地整理、搜集相关信息,更进一步推动多角色工作的开展。 “双师型”以及“三位一体”等概念的提出,表明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教职人员除了要有作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同时也需要有社会实践能力。本文从实践出发,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尝试搜集多重身份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对多重身份互补关系及形成逻辑尝试进行论述,发现高校心理教师掌握好服务对象需求、多元角色技能互通、信息差异化互补、角色资源互补,就能够较好地促使高校心理教师多重身份的实践更好地推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对心理健康工作愈发重视,而国内在心理咨询服务人员上的缺口仍然较大。高校中心理咨询教师的一师多职现象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多种角色间的阻碍、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