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英语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是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英语测试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英语测试也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外语测试是六十年代初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通过研究各种外语考试和测验的内容、方法、命题技巧和对测试的评价及成绩的评估,探讨外语测试的规律。外语测试是一个跨领域的学科,它的理论和应用涉及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外语教学法,心理统计,教育测量和计算机科学等。其次,英语语测试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化。与测试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当然是英语教学,使用测试最为频繁的也是英语教师。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测试已经现代化,并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构的人才选拔与职务晋升等工作中。因此,英语测试的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广大外语教师、测试专家、外语科研工作者、甚至一些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的关注,英语测试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英语教学领域本身。语言测试是教学的产物,自然会受到语言教学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测试也会反过来影响教学。这种反作用,在相关文献中用得最多而且得到比较一致认可的术语是backwash,即反拨作用或反溅作用,它形象地说明了测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设计科学有效的英语测试会对英语教学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而当测试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或当测试被滥用以致于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时,就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在最近几年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许多争论都与英语测试有关,因此,掌握英语测试的基础知识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1.1外语测试的发展 语言测试(主要指外语测试)是随着外语教学的出现而出现的,也就是说,有了外语教学也就有相应的外语测试。但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之前,语言测试一直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在这一阶段,语言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尚未形成指导外语教学的系统理论,对于外语测试而言,更谈不上有什么科学的理论依据,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评价原则。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外语测试逐渐从教育测量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50年来,外语测试己经形成了多种学派、理论和方法。外语测试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同语用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密切相关。每一时期流行的语言学流派和教学法流派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外语测试理论,并依次经历了分离式测试(discrete-point testing)、综合性测试(integrative testing)、交际性测试等阶段。分离式测试是伴随着现代测试理论的开始而产生的,它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心理测量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有相应的结构,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按照结构分解成不同的语言层次和语言单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语言知识分解成语音、语法、词汇等传授,将语言技能分解成听、说、读、写等进行训练,而语言测试则可以分项测量以上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分离式测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李清华,2001):(1)测试可按语言结构层次由低到高进行,可以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测定学生的语言能力;(2)一道试题测试一个语言点,因此题项较多,测试内容覆盖面较宽;(3)语言情景无限,但语言成分有限,因此测试语言成分更有效;(4)测试精确客观,测试结果便于统计分析各项指标(如,难度、区分度等),最典型的题型是多项选择。分离式测试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英语测试方法,但是随着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它的理论基础以及测试本身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首先,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受到了挑战。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概念,与此同时,心理语言学也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学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发现语言结构并不是可以那么容易地层层分离开来,语言技能不能完全被分割成孤立的成分。语言具有生成性和冗余性等基本特征,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并不完全等于语言体系的总和。人的人脑先天具有掌握语言的机制,人使用语言是人脑的创造性活动,语言能力包括语言使用者关于语言的全部知识。到60年代后期,社会语言学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使用受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也对外语教学和外语测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分离式测试本身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分离式测试更多地重视语言的形式而轻视语言的运用。多项选择题似乎仅仅考查受试者的鉴别能力,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但是实际的语言使用能力却很低。而且,分离式测试对英语教学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学生为了准备考试而沉溺于多项选择题的题海之中,过多的精力被放在了猜题的技巧上面,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真正的提高。在此背景之下,人们提出了综合性测试的方法。综合性测试把听、说、读、写等技能综合起来测试,从而衡量学生者的综合语言能力,它同时也强调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测试考生在一定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综合性测试主要题型有完形填空和听写等。综合性测试的提出并没有完全终止分离式测试的使用,许多外语测试都是采用折中的方式,把分离式测试和综合性性测试结合起来使用。Weir (1990: 2)总结说“应该承认在实践中无论是采取的测试题型还是评价过程多数测试都含有分离和综合的成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交际教学法开始逐步占据外语教学的主流,外语测试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Hymes(1972)认为,语言的运用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无论是讲话,还是写文章,除了语法正确之外,还要考虑听者和读者的文化背景,考虑别人能否理解,能否接受。与此同时,Halliday也提出了语言的功能作用,即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之下,会有各种不同的意思,同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转引自刘润清,韩宝成,2003)。这些理论使得人们对于语言能力的认识得到了扩展,并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交际教学法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对于交际能力的定义就决定着教学与测试的内容。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交际能力的构成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使用语言,靠的是一种单一的能力,不可划分为多个因素。这就是所谓单一能力假说(UCH,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这一观点显然与分离式测试不一致的,必需用一种综合性试题。其代表性试题形式是完形填空,还有整段短文听写,短文改错等。但是,单一能力假说很快就被否定了。人们更倾向于认为交际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且这种观点成了主流。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提出了好几种交际能力的组成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Canale和 Swain(1980)模式和 Bachman(1990)模式。前者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四个部分。这一模式在80年代很流行,但也有缺陷:第一,它没有明确指出这四种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二,它没有得到以后语言测试实践的验证。进人90年代,Bachman(1990,1991)提出了一个新的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CLA)的模式。他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包含生成或辨认语法正确的话语能力、理解话语中主题内容的能力和把话语组织成口语或者书面语篇的能力。语用能力包含在具体的语境中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解释在语段中符合社会习惯的语用行为。语言能力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刘润清,韩宝成,2003:25):图1. 语言能力示意图Bachman认为Canale和Swain提出的策略能力既不够全面,因为它仅仅将策略能力看作是由于语言能力有限而使交际中断时使用的弥补手段,也没有说明策略能力运作的机制。Bachman的策略能力实际上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心理认知过程,由评估策略、确定目标策略、制订计划策略和执行计划策略。评估策略主要完成这三种功能:第一,评估场景的特征,即找出与某一特定交际目标有关的语言使用的场景持征,以便确定实现这一交际目的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在某一特定场景下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知识;第二,评估自己是否具备完成上述交际目标所需的知识;第三,评估交际目标实现的程度。Bachman指出,在完成上述功能时,评估策略要使用各种知识和图式。就评估策略的第三种功能而言,如果发现交际目标没有达到,就要从以下一个方面找出原因:第一,语法错误太多;第二,没有正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说出的话与语境不相符;第四,知识图式使用不当或匮乏;第五,由于测试任务太难或其他方面的干扰,感到力不从心,不去积极地完成任务。前三条原因属于语言知识范畴,后两条则分别属于知识图式范畴和情感图式范畴。确定目标策略主要是决定你要做什么,对考生来讲,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确定一系列可能的交际目标;2从这些可能的目标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目标;3决定是否想达到上述目标。对命题人员来讲,则意味着:1.选择语言能力的一个或几个方面;2确定所要测量的语言能力的水平;3选择合适的任务。制订计划策略的主要功能是:1选择有关的语言知识、知识图式和情感图式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标;2制订计划以完成在说出或理解某一话语时所需的知识或图 式。执行计划策略的功能在于通过适当的心理生理机制把上述计划付诸实施。如在接受性语言使用过程中,要使用听觉和视觉技能等。 心理生理机制本质上指在语言使用的实施阶段所牵涉的神经的和生理的过程。听和看是不同的,接收和输出也是不同的。在接收性的语言使用中,我们使用听和看的技能;而在输出性的语言使用中,我们使用神经肌肉技能(如发音器官和手指)。例如,在考接收性语言时,考生需要使用眼睛和耳朵(生理的),而在处理所听和所看的语言时,则需要使用大脑(神经的或心理的)。同样,在考输出性语言技能时,考生在考虑说什么和写什么时,需要用大脑,而在说和写的时候,则牵涉到发音器官和手指。Bachman认为,在任何场景下使用语言,这些元认知策略和语言知识的各个方面都是结合在一起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并且是不可分割的。不难看出,Bachman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充分吸取了近年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对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的描述更客观,更全面。它不仅指出交际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等范畴,而且还指出它们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测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根据Bachman的理论,既然在语言运用时,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在语言测试中,自然也应该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为一个整体加以测试。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也是过去20年来测试界一直关注的问题。1984年的国际语言测试大会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讨论。Spolsky(1985)总结道:“(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标准给测试领域提出了语用和伦理的问题。测试材料缺乏真实性对找们根据测试成绩所作出的推论也提出了疑问”。对于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人们对此看法不一。一些人将此定义为“直接性”,即不通过语言能力的中介表现就能测量考生的语言能力。实际上,语言能力是不能直接考察出来的,因为大脑神经的活动过程无法用试卷来测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语言测试都是间接测试。另一些人将真实性定义为与现实生活的相似程度。由于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使用作用变化很大,我们不知道哪种语言任务可以作为真实性的标准。还有人把真实性和测试的表面效度等同起来。这一定义也有问题,因为测试的表面效度完全是由评估者主观决定的。再有,在测试专家看来很真实的试题,在老师、学生或学生家长看来未必真实。针对上述不足,Bachman(199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