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具有防御作用的是A. 元气B. 中气C. 宗气D. 营气E. 卫气【答案】E2、阴胜则A. 热B. 躁C. 寒D. 动E. 虚【答案】C3、肝与胆的生理关系包括A. 同司疏泄B. 共主勇怯C. 气的生成D. 血液贮藏E. 纳运协调【答案】A B4、循行于内踝尖八寸以上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 足少阳胆经B. 足少阴肾经C. 足厥阴肝经D. 足太阴脾经E. 足阳明胃经【答案】D5、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流注的部位是A. 经别B. 别络C. 奇经D. 皮部E. 浮络【答案】C6、经络的感应传导现象体现气的功能是A. 推动作用B. 中介作用C. 温煦作用D. 防御作用E. 固摄作用【答案】B7、湿性趋下导致的症状为A. 妇女带下B. 小便清长C. 遗精早泄D. 大便秘结E. 月经量多【答案】A8、锻炼身体的要点有A. 形劳不倦B. 循序渐进C. 运动适度D. 因人而异E. 持之以恒【答案】A B C D E9、导致病程较长的病因有A. 痰饮B. 瘀血C. 结石D. 湿邪E. 热邪【答案】A C D10、某男,65岁。年老体弱,少气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尿频,夜间尤重,其病机是A. 气失推动B. 气失防御C. 气失固摄D. 气失温煦E. 气失营养【答案】C11、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A. 朱丹溪B. 张从正C. 张元素D. 叶天士E. 刘完素【答案】E12、“水火既济”说明的两脏关系是入.心与肺B. 脾与肾。.心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答案】C13、锻炼身体的要点有A. 形劳不倦B. 循序渐进C. 运动适度D. 因人而异E. 持之以恒【答案】A B C D E14、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 冲脉B. 带脉C. 任脉D. 督脉E. 阴维脉【答案】A C D15、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是A. 肝.脾.肾B. M.肺.胃C. 脾.胃.小肠D. 肺.胃.大肠E. 肝.肾.大肠【答案】D16、与津液的排泄密切相关的脏有A. 肝B. f、5D. 肺E. 肾【答案】C D E17、不属于津液的是A. 唾B. 涎C. 汗D. 尿E. 血【答案】E18、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变化的过程,称为A. 形化B. 变化C. 转化D. 气化E. 运化【答案】D19、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A. 胀痛B. 串痛C. 灼痛D. 刺痛E. 重痛【答案】D20、具有调节肝.肾.胃气机升降作用的奇经是A. 督脉B. 冲脉C. 足厥阴肝经D. 任脉E. 阴维脉【答案】B21、不属于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是A. 藏血B. 统血C. 生血D. 调节血量E. 防止出血【答案】B22、具有防御作用的是A. 元气B. 中气C. 宗气D. 营气E. 卫气【答案】E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 五脏B. 六腑C. 脑D. 命门E. 经络【答案】A24、中医饮食养生不提倡的是A. 药膳保健养生B. 注意饮食卫生C. 提倡饮食有节D. 克服饮食偏嗜E. 强调高营养饮食【答案】E25、具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作用的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皮部C. 奇经八脉D. 十五别络E. 络脉【答案】C26、胆腑的别称有A. 中精之府B. 清净之府C. 中清之府D. 元神之府E. 精明之府【答案】A B C27、患者出现面色淡白.少气懒言和肢体麻木,其基本病机是A. 气血两虚B. 气随津脱C. 津枯血燥D. 津亏血瘀E. 血瘀水停【答案】A28、督脉的主要功能是A. 调节阳经气血B. 反映脑肾的功能C. 主生殖功能D. 调节阴经气血E. 调节气机【答案】A B C29、关于“阴阳自和”叙述正确的包括A. 以“自”为核心,依靠内在自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B. 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中“以和为贵的基本观点C. 为相对的.动态的平衡D. 为绝对的.静态的平衡E. 为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答案】A B C E30、阳胜则A. 热B. 寒C. 静D. 湿E. 虚【答案】A31、阴阳互济的补虚方法有A. 阴病治阳B. 阴中求阳C. 阳病治阴D. 阳中求阴E. 扶阳制阴【答案】B D32、内风的病机有A. 肝阳化风B. 血虚生风C. 阴虚风动D. 热极生风&血燥生风【答案】A B C D E33、首次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陶弘景C. 孙思邈D. 陈无择E. 李时珍【答案】D34、中医学的整体宏观思维的内涵包括A. 人与自然B. 人与社会C. 人体内部D. 形与神E. 动与静【答案】A B C D35、以阴阳三分法划分的常见体质类型包括A. 偏阳质B. 阳虚质C. 阴虚质D. 偏阴质E. 平和质【答案】A D E36、津液对气的作用表现为A. 气能生津B. 气能行津C. 气能摄津D. 津能生气E. 津能载气【答案】D E37、与后天之精关系密切的是A. 肝B. f、5D. 肺E. 胃【答案】C D E38、体质构成要素有A. 先天禀赋B. 形态结构C. 生理功能D. 后天获得E. /心理特征【答案】B C E39、素问热论有热病少愈,忌食肉或多食的禁忌,其原理是A. 未病先防B. 阻断病传C. 愈后防复D. 避其邪气E. 因人制宜【答案】C40、劳力过度,易损伤的内脏是A. /心肺B. 肺脾。.心脾D.肝脾.心肾【答案】B41、与胆通过经脉相互络属的脏是A. 肺B. 脾5D.肾E./心【答案】C42、气对津液的作用表现为A. 气能生津B. 气能行津C. 气能摄津D. 津能生气E. 津能载气【答案】A B C43、人体之精按其部位分,可分为A. 先天之精B. 后天之精C. 生殖之精D. 脏腑之精E. 营养之精【答案】D44、在甲骨文中,阴阳指的是A. 日.月B. 天.地C. 上.下D. 寒.热E. 动.静【答案】A45、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说明阴阳之间关系的是的A. 对立B. 互根C. 转化D. 消长E. 自和【答案】B46、“肝火犯肺”属于A. 子病犯母B. 母病及子C. 相乘D. 相侮E. 相克【答案】D47、阴阳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是A. 重.极.甚B. 重.变C. 变.甚D. 极.动E. 和.极.甚【答案】A48、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有A. 培土生金法B. 金水相生法C. 滋水涵木法D. 益火补土法E. 益木生火法【答案】A B C D E49、调神养生的错误方法是A. 四气调神B. 清静养神C. 用药宁神D. 修性怡神E. 气功练神【答案】C50、循行于目外眦的经脉有A. 三焦经B. 小肠经C. 胆经D. 肝经E. 阴跷脉【答案】A B C51、与大肠的传导作用有关的脏腑有A. 胃气的通降B. 肺气的肃降C. 肝气的疏泄D. 肾气的推动和固摄E. 脾气的运化【答案】A B C D E52、不属于风邪性质的是A. 善行B. 主动C. 开泄D. 数变E. 升散【答案】E53、“元神之府”指A. 心B. 头C. 脑D. 胆E. 目【答案】C54、内经概括上.中.下三焦功能特点包括A. 上焦如雾B. 中焦如沤C. 上焦如羽D. 下焦如渎E. 下焦如权【答案】A B D55、根据内经记载,下焦的生理功能概括为A. 如雾B. 如露C. 如沤D. 如气E. 如渎【答案】E56、津分布部位表述错误的是A. 肌肉B. 皮肤C. 脑髓D. 血脉E. 孔窍【答案】C57、与心主血脉功能密切相关的有A. 面色B. 脉象C. 意识舌色E. /心胸部感觉【答案】A B D E58、在甲骨文中,阴阳指的是A. 日.月B. 天.地C. 上.下D. 寒.热E. 动.静【答案】A59、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的临床表现有A. 胸胁胀满B. 头目眩晕C. 两乳胀痛D. 少腹胀满E. 面红目赤【答案】A C D60、肾精不足导致的症状包括A. 卤门迟闭B. 牙齿松动C. 腰膝酸软D. 脑转耳鸣E. 反应迟钝【答案】A B C D E61、“元神之府”指A. 心B. 头C. 脑D. 胆E. 目【答案】C62、肺主治节是指A. 肺主气的调节作用B. 肺主宣发和肃降的调节作用C. 肺对气血津液的治理和调节作用D. 肺协助心调节全身血脉作用E. 肺对津液的调节作用【答案】C63、液分布部位表述错误的A. 血脉B. 骨节C. 脏腑D. 脑E. 髓【答案】A64、湿性趋下导致的症状为A. 妇女带下B. 小便清长C. 遗精早泄D. 大便秘结E. 月经量多【答案】A65、内经概括上.中.下三焦功能特点包括A. 上焦如雾B. 中焦如沤C. 上焦如羽D. 下焦如渎E. 下焦如权【答案】A B D66、某女,38岁。咳嗽咯血月余,由于经常急躁易怒,情志抑郁,而出现咳嗽.胸痛。中医病机是火心脾两虚B. 肝火犯胃C. 肝火犯肺D. 肝气乘脾.心肾不交【答案】C67、具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经脉是A. 跷脉B. 肾经C. 肝经D. 脾经E. 胃经【答案】A68、“水火既济”说明的两脏关系是入.心与肺B. 脾与肾。.心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答案】C69、循行于下肢内侧面的经脉有A. 脾经B. 胃经C. 肝经D. 肾经E. 胆经【答案】A C D70、气作为哲学概念,形成的时期是A. 远古B. 西周C. 春秋战国D. 秦代E. 两汉【答案】C71、“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所体现的治则是A. 正治反治B. 治病求本C. 因人制宜D. 因地制宜E. 因时制宜【答案】E72、临床表现中属于偏阴质的有面色偏白或欠华B. 精力偏弱C. 胆小易惊D. 性格内向E. 工作潜力大【答案】A B C D73、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所体现的是A. 气的升降B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