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坚持制造业立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制造强市的关键阶段。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 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依据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 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十三五”期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智能制造 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跨尺度多材质铸造件智能加工机器人技术入 选“2021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12英寸化学机械抛 光装备打破了国外垄断。供给能力持续优化,在机器人、高档数 控机床、增材制造以及专用成套装备等方面聚集了近2家智能 装备企业,5家企业中标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应用水平稳步提升,累计培育1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支 撑体系逐步完善,智能制造专项政策、“城市英才”、“城市工 匠”等政策的实施,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目 前,正处于向数字化普及迈进的关键阶段,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 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 缺乏等共性问题。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 正在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新产业新业 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能制造已经由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进入深 入应用、全面推广的新阶段,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 强劲动力,这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坚持把制造业 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要坚定不移的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不 断推进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 态根本性转变,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 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立足制造本质,紧扣 智能特征,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 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重点推进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网络化 协同和智能化变革,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原则1. 夯实基础,创新驱动。进一步强化制造业产业基础优势,借 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 合,夯实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基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 力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实现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 等关键领域的创新突破。2. 需求牵引,市场主导。不断满足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方面 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满足企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 展需要,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烈 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3. 统筹协调,融合发展。有效推进智能制造的系统协同、产业 协同、区域协同。选择条件相对成熟、基础良好或需求迫切的企 业、行业,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实施重点突破。统筹整合各项 优势资源,做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实现高质量开放发展。4. 示范引领,安全可控。选择条件成熟、需求迫切的行业和领 域,集中资源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应用,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为引 领,带动全市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结合各产业实际需求,将安全 作为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前提,提升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 安全的保障能力。5. 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区域、行业发展 差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充分发挥区域、行业和企业积极性,分层分类系统推动智能制造 创新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打造1个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培育5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10个以上相关业务收入超过5亿 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一批 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1-2个智能制造先行区, 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制造。三、重点任务(一)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工程,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突 破产品优化设计与全流程仿真、基于工艺机理分析和质量机理分 析的混合建模、多目标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面向高端数控机床 的数控系统研发、工艺及产业化技术;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系统、 知识深度学习、类神经网络分布计算、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 交互、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装备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质量 在线精密检测、生产过程精益管控、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 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全流程智能决策、供应链协 同优化等共性技术;5G、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数字孪 生、知识工程等新技术在典型行业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生产作 业、质量管控、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适用性技术。加快开发系统集成技术。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 载体,构建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相关数据字典和信息模型,开发 生产过程通用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技术。开发信 息模型和标准接的可复用数据集成技术;制造装备、工业控制 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之间的业务互联技术;面向市重点产业 链供应链协同的覆盖销售、物流、质量、生产等环节的企业信息 交互技术;公有云、混合云和边云协同的灵活云化部署技术;涵 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的复杂系统建模技术。 面向产业链供应链,开发跨企业多源信息交互和全链条协同优化 技术。面向制造全过程,突破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建模仿真、 分析优化等技术。大力推进创新网络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机制,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和管理机制,以产业创新资源的 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开放型、一体化的智能制 造创新平台,提高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 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水平,支持工业骨干企业创建 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推动企 业成为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鼓励企业组建关键工艺、核心技术 攻关小组,对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进行攻关突破。(二)实施智能制造协同工程,形成合力共进新形势。积极探索智慧供应链建设。面向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航 空航天等市智能制造重点产业,支持智能制造应用水平高、核心 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配置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 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 置的供应链。促进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推动本市各区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创新、供需对接、人才培养等合作。鼓励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 联合推广先进技术、装备、标准和解决方案,加快智能制造进园 区,提升产业集群智能化水平。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 切、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打造智能制造技术 创新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三)实施智能制造应用工程,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打造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核心、制造环节的深度融 合,探索形成产品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离散型工艺数字化设计、 车间智能排产、产线柔性配置、人机协同作业、精益生产管理、 物料实时跟踪、质量精准追溯、预测性维护与运行优化、资产全 生命周期管理、碳资产管理、供应链可视化等一批智能制造典型 应用场景。加快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围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 电子信息四大类行业,探索应用知识工程、数字孪生、可重构生 产、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打造一批智能车间、工厂,实现 对人员、资源、制造等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模型,逐步实 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管理优化和自主决策。选择具有智能 制造基础和带动作用的企业,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 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分 类创建示范车间,引领工业企业全面推进智能车间建设,提高生 产率和质量效益。拓展智能制造行业应用。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建设基于精益生 产、柔性生产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 业电子产品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装配线的集成应用,推进 智能化技术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 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鼓励企业开 展工艺改进和革新,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打造 智能车间,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鼓 励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设计能力,增强专业优势, 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四)实施智能制造供给工程,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化基础制造装备。鼓励智能装备供应商重点研发 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智能控制器、精密减速器、高速精密传动装 置、控制系统、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气动/密封件、大型 铸锻件等基础件和通用部件;满足细分行业柔性制造、复杂应用 工艺需求的智能作业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围绕重点行业的智能化 生产需求,研制超大型钢热轧关键装备、新一代新型干法水泥工 艺技术及成套装备、造纸印刷自动化装备、医药灌装注射剂自动 化生产线等成套装备。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促 进成套装备向智能化、标准化、集成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合力发展工业软件产品。推动软件企业、装备制造商、高校、 科研院所、用户企业强化协同,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 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发环境, 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推动工业知识软件化 和架构开源化,加快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依托重大项目和骨 干企业,开展安全可控工业软件应用示范。加强培育本地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力度。提高智能 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技术、工艺、生产、销售、服务等环 节的产业集成能力。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自动化工程公司、信息 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重点培育一批专 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和一批具备整 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专业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 集成企业,开展自主品牌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应用示范和系统集 成服务,加强在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工艺 和关键零部件的集成优化等方面的自主核心技术研发。鼓励制造 业龙头企业依托专业优势,与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强 合作,面向行业提供服务,提高集成应用能力。(五)实施智能制造保障工程,提升基础支撑新能力。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持续优化标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行业 应用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建设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 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 化、航空航天等市重点产业的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加快基础共性 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强现有标准的优化与协同,在智能装 备、智能工厂等方面推动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标准群。加强标准的 贯彻执行,支持企业依托标准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积极参 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就绪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 步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 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 造,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加强工业数据中心、智能计 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支持 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围绕内部资源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 管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中小企业服务、工业数据处理分析, 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数据的 有效集成和管理。加强安全保障。加强智能制造安全风险研判,协同推进信息安 全体系建设,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实施企业网络安全和工业 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推进工业数据治理。完善覆盖国家、地方、 企业的多级工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技 术监测服务体系。加大网络安全产业供给,推动专用产品试点应 用。培育工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