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第一单元 世界地理第二单元 中国地理一. 中国概况二. 中国的自然环境(笔记)1. 地形2. 气候3. 水文三. 中国的自然资源(笔记)四. 中国的区域差异(笔记)1. 区域含义2.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3.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4. 中国四大区域的地图(地图)第三单元 区域地理一.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 区域的含义 划分依据:指标(单一指标;综合指标:三大自然区) 区域特点: 有一定的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 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明确(行政区)、模糊。 有不同等级。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陆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适应自然时期(史前文明)。 农业社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 后工业化阶段。 海洋的影响: 交通: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海运发展; 经济: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地区集中; 资源:随着技术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锰结核+石油); 权益:领海(12海里)及海洋权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岛屿的影响(工业化开始后影响加强): 工业化之前:人口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文化、技术有大陆传入; 工业化之后: 交通:运用岛屿和海运和港口优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权益:岛屿周围一定范围的海域的归属权(先占原则);3.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位置。 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人口、城市、科技、交通、农业、工业。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条件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自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较低地形平坦平坦土壤水稻土,肥沃黑土,肥沃水文河湖众多,径流量大河流冰期长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位置纬度:亚热带;海陆:长江入海口(海)东部沿海(陆)纬度:中温带海路位置:东北中部社会经济资源水热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短缺矿产、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口稠密稀疏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发达,水平较高水平较低交通水路、陆路交通便利铁路交通便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一年两熟;水稻、油菜为农作物旱作农业,一年一熟;主要作物为大豆、玉米(产量最大)、春小麦工业综合工业基地(东部经济地带)重化工业基地(中部经济地带)4.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利用:A. 【矿产资源的开采】a) 地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推动社会及经济的发展;b) 作用 形成产业部门而推动经济发展; 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小康建设;c) 负面影响 资源:排放工业废渣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 环境:自然环境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土地); 灾害:水土流失(根据)+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d) 措施(原则: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同步) 效率: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推进矿山立法建设与绿色矿产建设(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工程);B. 【生物资源的利用】(通过农业生产实现)a) 正面影响:运用科技(改良品种与土壤+灌溉+施肥+塑料大棚)以提高产量与劳动生产率;负面影响:森林过度砍伐+物种急剧下降(海洋捕捞);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A. 【西气东输】:a) 线路:新疆塔里木盆地上海。b) 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c)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 东部: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相对贫乏,优势难以发挥。 西部:西部能源丰富;供大于求。 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d) 影响:影响西部东部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缓解能源紧张状况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社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生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东西部合理配置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B. 【南水北调】a) 三条线路 东线中线西线路线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华北天津(海河黄河淮河下游)三峡丹江口水库北京(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西北干旱区)优势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引水渠道:投资较小、建设成本较低、工程量小全线可顺地势自流引水,运营成本较低;沿线人类活动对水质污染较小河流上源地区水质较好、从青藏高原到西北华北可自流引水劣势北高南低逐级提水:耗用电能多,运营成本高;沿线人口多,工农业发达易造成水污染需新修引水渠道:投资较大、成本高、工程量大需修引水渠道;穿山修隧道;长江上游水量有限b) 积极意义表现社会效益 投资:改善输入地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利于经济发展; 社会:缓解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形成我国水资源“四横(长淮黄海)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五济”的总体格局;经济效益 有利于沿线工农业用水,扩大缺水区水源与水域,解决生产及生活之需,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北方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西部大开发;生态效益 扩大缺水区水源与水域:缓解生态缺水,保护生物多样性; 减少水源调入区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增加地表水补给与土壤含水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循环+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调节河湖水量+促进水汽交换+利于水循环+改善水源调入区的气候+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改善环境; 减轻输出地长江口的洪涝灾害;c) 环境问题: 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降低下游水质; 泥沙淤积堵塞航道; 沿线地区水位上升:影响生物多样性+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高+排水条件差=土壤盐渍化; 水源污染:降低水质(东线明显)。 生态安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C. 【西电东送】a) 线路 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山西内蒙火电华北(京津唐); 中线:长江三峡水电华中(沪宁杭); 南线:珠江上中游水电+贵州火电华南(珠三角);b) 影响影响区域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经济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利用自然资源获得西部大开发所需的资金;推动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推动电力及相关工业发展:将能源资源转化为电能,为电力提供广阔市场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变东部电力不足,能源供应紧张状况 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减轻交通上能源运输压力 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西部地区繁荣稳定,长久治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及酸性气体排放,有利于大气环境改善不利影响火力发电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原因及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向丰富廉价劳动力区转移。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市场因素。 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利不利对移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将生产要素集中到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失业人口增多对移入地缩短产业升级周期,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可能带来环境压力二. 区域生态建设:荒漠化、水土流失1. 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 多发区:湿润半湿润山区(山地、丘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 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形:构造运动剧烈,地表破碎,地势起伏大。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灾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 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不稳定。 人为: 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开垦、放牧,毁林开荒。 不合理耕作:轮荒。 生产建设:开矿等。 黄体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樵采:营造薪炭林。 毁林:保护植被。 开垦:退耕还草,修建梯田。 放牧:合理放牧,控制载畜量。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开矿:做好复垦工作。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见效快)打坝淤地,平整土地:减少地表径流缓坡修梯田: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土地打坝建库:贮水拦沙,合理利用水土生物措施(根本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改进灌溉技术:喷灌、滴灌发展科技,提高单产水平发展生态农业,进行多种经营 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具体措施: 原因:自然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地形为丘陵,起伏大人为开矿植被破坏:过度砍伐、开垦、樵采 措施: 保护植被。 积极开发水电、沼气等,营造薪炭林。 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做好复垦工作。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 气候:气候变率增大。 水文: 径流量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多,泥沙淤积,堵塞湖泊,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 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多发。 影响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 生物: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壤: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地表:加剧沟壑发展:使地表支离破碎,不便耕种+加剧沟壁崩塌的危险,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2. 土地荒漠化 实质:土地退化(耕地、林地、草地)。 多发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与沙漠的过渡地带。 我国西北最典型: 地区: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内蒙古大部分。 气候最显著特征:干旱(温差、风力大)。 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 植被:植被稀少。 生态环境脆弱,沙尘暴等灾害天气多发。 人为: 过度樵采、开垦、放牧。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减少;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原因:地下水升高;蒸发旺盛)。 人类活动:工矿、道路建设。 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樵采:营造薪炭林,推广省柴灶;开发新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放牧:合理放牧,控制载畜量。 开垦:退耕还草。 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上中下游合理分配水资源;改善灌溉方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