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 学 教 学 方 法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师生,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解、方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说、错误让学生析,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主动权,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一、 提出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原因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些国家就在进行研究。例如,1956年英国就有人提出,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不同能力的发展。但是大力地宣传和推进改革,还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在提倡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初期,主要是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纷纷提出要加以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这不只是数学一科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指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一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二是把儿童的接受能力估计过低,“多次单调的重复”,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认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单是传授知识已经不够了,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独立工作和创造性思考的本领。”根据这一新的要求,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做相应的改革。(二)教材的改革必须伴随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数学教育现代化,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增加很多。这些内容要提早教给儿童,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必须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要“制定现代的教学方法来教现代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选择一定的教法,有可能把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基本概念教给比传统年龄轻得多的儿童。”美国数学教育全国咨询委员会通过调查,认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未能成功,不完全是教材问题,跟教法没有作相应的改革有很大关系。1980年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期间,有很多关于教学方法的专题讨论。(三)现代教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很多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现代教学技术(如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计算器、计算机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有助于思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个别差异,而现代教学技术在发展高材生和补救差生方面却能发挥很大作用。近年来,国外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由于上述原因,现在国外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些数学教育工作者已从数学课程增加新内容的研究转到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如英国的纳菲尔德设计就是一例。二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向根据所看到的一些材料,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趋向。(一)强调提高教学效率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赞可夫曾不止一次地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如10以内的数做了120次练习,讲了25节课,浪费很多时间。他提出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有效;要重视理解,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在苏联,很强调要善于依据教学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选择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教学方案。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拟定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二)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传统的教学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容器,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布鲁纳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他提出“发现法”,强调“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法的一般过程是:确定学习课题(或提出假设),自己研究解决(或检验假设)的方法,收集必要的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关于发现法,在国外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样做耗费大量时间只能解决一个细小问题,而教师用几分钟说明即可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人认为纯发现法,即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来做,在学习顺序和掌握数学结构方面都不会是合乎理想的;而采用有指导的发现法,即问题从外部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必要的帮助下来进行,要比纯发现法效果好。还有人认为发现法是有局限性的,不一定对所有的数学课题和所有的儿童都适用,需要教师很好地制定计划。也有人认为至少要在小学高年级才能使用。(三)强调通过多种活动来掌握数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除了做习题以外很少其他活动。197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曾提出这个问题,强调在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做、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数字材料等,来组织教学。美国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强调,要鼓励学生提问、实验、估算、探索、提出解释等等。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提倡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并认为这样可为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实际作业的比重,特别是讲几何初步知识时,要让学生制做、画图、剪纸、叠纸、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的几何图形。还强调教应用题要结合儿童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旅行和其他活动收集编应用题的材料。指出解应用题的目的根本不是教儿童死记某些一定类型的应用题的解法,而是把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指出,传统的教法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发生消极的影响,如选用专门编的所谓“典型”应用题,使儿童死记各种类型应用题的解法,不可能保证学生达到现代条件下所要求的数学知识水平。(四)面向全体,并适应个别差异近二十年来,国外十分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问题,认为长期以来所采用的班级教学,在组织形式上不容易适应个别差异。在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初期,强调培养尖端人才,提出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注意到优等生,忽视对差等生的教学。结果在数学教学中,发展了天才教育,而大多数学生的成绩下降。现在已开始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适应个别差异。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试验,提倡分组教学。例如,美国恩德希尔设计出一个教学范型,在教某一数学概念之前,先了解和估计一下有哪几个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教学时就让他们直接进入充实提高的活动;而大多数学生则由教师教学。经过大组、小组、个别教学以后进行检查诊断,掌握得好的学生也进入充实提高组,还需要再练习的进入练习组,还没掌握好的进入重授组。到适当时候,所有的学生又作为一个班级一起进入下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日本的数学教学法中也提倡“个别化的指导”,强调在课堂上尽量减少一齐学习的时间,教师多看每个人的作业本,观察学生操作教具,及时发现练习中的错误,及早“治疗”。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强调,把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提出,教师指导下的集体作业,应该跟各种形式的小组作业和个别作业交替进行。教师一般要准备几种差别作业,有的作业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程度特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要准备专门的辅导材料。(五)重视广泛应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国外,直观教具不仅广泛应用于知识的讲解,而且用于思考推理的练习;不仅用于课内,而且用于课外。例如,在美、英、苏等国,低年级都广泛使用彩色木条(小学数学教师丛刊第2期91页有介绍)来做四则运算,大数的计算,说明简单的分数等。为了讲几何形体,用硬纸板剪成形体的各个面,随时可以拼装。木制的各种几何形体,配以识图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把它们放在表示不同集合的圆圈里又是很好的逻辑推理练习。现在国外的小学正开设数学实验室或实验角,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具、操作用具,许多用发现法教学的课就在数学实验室中进行。近年来,在一些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提倡应用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关于计算器的使用,各国尽管还有不少争论,特别是很多教师不赞成小学生使用计算器,担心会忘掉计算技能。但是不少实验调查报告都认为,计算器有助于掌握基本技能和数学概念以及解答应用题,不会损害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考虑到小学的特点,一般认为宜于在高年级使用,在使用计算器之前应先掌握基本计算技能。至于使用计算器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电子计算机,在美、英、日等国已有不少小学使用。计算机不仅用于计算、解应用题,而且用于辅导儿童、解答疑难问题、进行计算技能的训练,此外还用于记录和分析学生成绩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在美国已编有学习小学数学的成套的程序,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把程序输入计算机来使用。三、 改革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初期,对培训教师工作重视不够。有些国家和地区虽然做了一些培训工作,但也主要是帮助教师熟悉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对于教法研究很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越来越感到培训教师的重要性。197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就指出:小学阶段,同其他阶段相比,教师的作用更是基本的。任何一项改革,只有教师了解其目的,掌握改革的内容,适应改革的内容能够修改原来的教法,才有可能成功。1978年第三世界国家数学发展国际讨论会上也强调,“学校数学课程的任何重大改革,首先必须准备好教师。”美国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有一条提到,数学教师应当要求自己和同事们具有高业务水平。他们预测,八十年代在数学、数学的应用和教学方法上都将继续出现新思想和新理论,从而会影响中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因此认为教师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学习,即使最好的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参考文献:1.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baidu.com;3.中国教育网。 6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