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温调定点学说新教材58页叙述体温调节,人体体温恒定是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体温恒定是如何维持平衡的?发烧到390C,产热大于散热,还是产热与散热平衡?试题解析试题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一个调定点(正常人为37.5左右),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比较,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调控,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但因为某些因素,体温调定点可能上升或降低。下图是某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体温变化曲线,依据上述学说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ab段热觉感受器兴奋B.bc段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大致相当C.cd段该人可能会出现身体出汗等症状D.曲线所示体温的变化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A、ab段体温升高,是人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导致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cd段体温降低,是温觉感受器兴奋,增加人体散热,减少产热,A错误; B、ab段体温升高,体温调定点上升所致,cd段病人可能会出现脸色发红(毛细血管舒张)、身体出汗(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下降,B正确; C、bc段持续高热,体温相对稳定,则产热总量和散热总量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 D、某人感染某病毒后,在ad的调节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也在起作用,D正确。 故选:A。体温调定点学说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并提出调定点学说加以解释。该学说认为,调定点数值的设定,取决于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某一温度的敏感性。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有一定的兴奋阈值,正常人一般为37左右,这个温度就是体温相对稳定的调定点。正常人体温调节的过程是:当体温高于调定点37时,热敏神经元活动增强,增加散热;当温度低于37时,冷敏神经元活动增强,增加产热,最终使体温维持在37左右的水平。在正常情况下,调定点的变动范围很窄,但也可因生理活动或病理反应发生一定的改变。如细菌感染导致发热,致热原可使温敏和冷敏两类神经元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38)。调定点上移后,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的水平(38)上达到平衡。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就是使调定点下降,从而使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当体温调定点时,机体的产热散热;当体温调定点时,产热散热;当体温调定点时,产热散热。关于调定点的设置,目前有Na+/Ca2+比值学说、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学说等。 Na+/Ca2+比值学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Na+/Ca2+比值可影响调定点的水平,比值增大时调定点上移;反之,比值减小时调定点下移。(大题论述可能会考) 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学说:调定点的水平取决于冷敏和热敏两种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对温度的变化反应曲线的斜率,当热敏神经元反应曲线的斜率减小,或冷敏神经元反应曲线的斜率增大时,调定点上移;反之,热敏神经元反应曲线的斜率增大,或冷敏神经元反应曲线的斜率减小时,调定点下移。如果某种原因使调定点向高温侧移动,则出现发热。例如,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发热,就是由于在致热原作用下引起机体内一系列的反应,使体温调定点被重新设置,如上移到39,这称为重调定。由于在发热初期体温低于此时的调定点水平,机体首先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随即出现寒战等产热反应,直到体温升高到39,此时,产热和散热过程在新的调定点水平达到平衡,即发热属于调节性体温升高,是体温调节活动的结果。 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而引起机体中暑时,也可出现体温升高,但是这种情况并非因为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上移,而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本身的功能障碍所致,为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