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默读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国内外母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阅读是解决所有语文问题的核心。实际上,阅读是伴随人的一生的,阅读活动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可以不写作,但却无法不阅读。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阅读时最主要的形式是默读,因此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加强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一、 加强小学生默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1默读是终身化学习的需要步入信息网络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世界的日新月异,学习的终身化,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必然会越来越强化阅读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也必然导致阅读方式的变革:必须坚持以精读为住,以略读、浏览等默读为辅的阅读方式,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从而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说:“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面对终身化学习,我们的阅读教学,在重视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给方法,让学生更好地阅读,以奠定“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2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汉语词典将阅读解释为“依靠视觉,通过文字符号接受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求得知识。” 如果将阅读按“是否出声读”为标准划分,则可划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是不出声音地阅读,主要靠视觉和思维活动理解读物内容,直接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而朗读则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是粗粗地读,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朗读则包括“朗诵、诵读”等,是精读,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说普通话的能力。可见,默读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和朗读一样,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比较注意学生的朗读训练,而恰恰忽略了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课堂上学生进行默读训练的机会很少,其中的原因大概是默读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不如朗读那样,能营造出“有情有景”的课堂教学氛围。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是静悄悄地,真正独立地感悟、积累语言,期间对阅读文本提出的疑问和思考不易受他人(老师或同学)影响。而朗读训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学生通过默读,对文本理解后的表达和交流。故此只有默读和朗读糅合在一起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训练学生阅读的“个性”。另外,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各学段提出了明确的默读要求。一二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会粗读,粗知文章大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二、小学生默读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一)激发默读兴趣,增强默读的感性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一二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低年级小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例如在教学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一句话,并问同学们:“谁能不出声就能知道这句话写得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紧接着我又一连气儿让大家练习了几个句子。最后我抓住时机告诉大家:“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又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开始学习默读时,可以领学生到图书馆去看看,观察人们是怎样默读的。注意观看人家默读时的姿势。如怎样持书?眼睛和书保持怎样的距离?以及怎样的坐姿?大家一起议一议,做一做。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默读的感性认识。平时,还可以请高年级默读成绩较好的学生,到班上讲讲他们默读体会。还可以让他们进行现场默读表演。从而使每一位学生乐于接受默读训练。(二)教给默读方法,提高默读的技能水平1训练“不出声、不动唇”根据人的认知特点,默读先于朗读。可是低年级学生在开始学习默读阶段,常常是小声读,嘴唇不停地动。他们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而需要读出声来,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有时,学生升入中年级后,还有小声“默读”现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应该是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进行,而不能借助“唇动”辅助的多余动作。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默读速度要比借助“唇动”的默读速度快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逐步培养。2培养视读的广度在开始学习默读时,有时会出现指读现象。有的同学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这样,就会在每个字上都停一下。这不仅影响了读的速度,也影响了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视读的广度。由一眼能看到一两个词,发展到能看到一个句子,一句一句地读,就容易理解意思了。然后发展到由句到行,进而由行到段,从而逐步地提高默读的速度。 3训练默读的技巧随着年级的升高,影响学生默读的速度主要是学生缺乏一定的默读技巧。这里的默读技巧主要是指略读、查读、组块视读和猜测词义。略读,快速浏览,了解课文大意。查读,搜寻主要事实,捕捉个别细节。组块视读,以意群为单位扫视课文,逐渐摈弃字阅读不正确阅读习惯,培养速读能力。猜测词义,以生词为轴心,左右寻读,通过上下文寻找信息从而推测词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即默读技巧。精读,包含朗读,可以理解为“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仔细地读”,目的是要理解所需要的知识,需花一定的时间。略读、浏览等默读等方式,主要是从阅读媒介(网络、报刊等)中捕捉自己需要的,或是一些重要的信息,讲究的是既快又对,以节省时间,确保阅读的高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阅读课文的速度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这里的阅读技巧主要指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组块视读(phrasereading)和猜测词义(guessingunknownwordsfromthecontext)。略读,快速浏览,了解课文大意。查读,搜寻主要事实,捕捉个别细节。组块视读,以意群为单位扫视课文,逐渐摈弃字阅读(readingwordbyword)不正确阅读习惯,培养速读能力。猜测词义,以生词为轴心,左右寻读,通过上下文寻找信息从而推测词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即默读技巧。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二、正确地使用朗读和默读更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默读是朗读的基础,朗读是默读的进一步深化。学生面对一篇课文,只有先了解其大意,弄清主要事实,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粗步体悟作者的态度,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由句子层次深入到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最终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及里可分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comprehension)。对课文的表层理解最宜采用默读方式。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朗读是逐字的声读,默读是快速的心读。一开始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朗读伴随有声音,如果对某一个词读不懂或不会读,学生会停下来,这样就分散了注意力。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朗读的失败伤了自尊心,逐渐产生一种厌烦情绪。所以朗读应该在默读之后进行,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言语调,才能顺利地进行朗读。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阅读习惯,在低年级阶段,英语是一门新的课程,学生的好奇心强,兴趣浓厚,时时刻刻想表现自己,许多学生都有想露一手的心理,勇于在公众场合大声朗读,无论是个别读还是齐读,声音洪亮,这一阶段宜多用朗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高年级以后,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没有以前那么大胆,渐渐地改变了在公众场合大声朗读的习惯,甚至英语成绩很好,口语也相当不错的学生,在朗读时也没有以前积极。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落伍了,英语成绩跟不上,渐渐地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害怕开口,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这一阶段宜多用默读。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无论是采取朗读方式还是采取默读方式,除了考虑教学目标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用口头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用书面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考试中,我们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惟一方式是提供学生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而学生只有通过默读来展露自己的阅读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学生运用得最多的也是默读而不是朗读,除非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用到朗读。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来看,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当然,默读不能代替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不仅可以得到自我满足,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默读无法达到的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道理就在于此。朗读和默读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处理好朗读和默读的关系,认识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