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三年级(2)班 执教人:杨金全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的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教具学具: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提问质疑 1、老师拿出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2、老师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清楚了。(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两次分一分活动,使学生产生平均分与平均数新旧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后面的教学拓展埋下伏笔。)(二)探索新知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三月是学雷锋月,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1、出示例一(课件)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丽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引导学生答出小明最多,小丽最少。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生: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老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老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学生操作;学生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在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移多补少”的方法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师:那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丽,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14+12+11+15=52524=13(个)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师:说得多好啊。在这道题中13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生:不是。13是四个人收集的平均数。师:对。平均数13能反映出四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都趋向于13个。师:13瓶比最少的11多,比最多的15少,是介于最少和最多之间。(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四人收集的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三)加深理解,形成方法师: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四)初步应用,内化提高、解答预设,加以区分“课前老师出的两道分小棒的题,你能说一说前后两个5,意思一样吗?(1)题是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2)题是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6、4的平均数。“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设计意图: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五)联系生活、了解作用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产量等。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据: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2分。(六)练习:1、 求出7、3、6、4的平均数。2、 只列式不计算。少先队员在儿童节这天做小红旗,平均每人做几面?(1)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共做8面,小芳做7面。 (2)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各做8面,小芳 做 7面。 3、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装有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的水,求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七)课后思考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八)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