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江山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刘永贵 巫优良 毛小伟 陈小平(浙江省江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浙江江山 324104)关键词:食用菌产业 思考 江山江山的食用菌从1979年开始引进种植,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2002年江山市委、市政府把食用菌列入“六六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从此食用菌产业走上“高潮迭起的跨越”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江山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江山农民实现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食用菌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致富菇”、“发财菇”。一、产业发展现状1、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江山市食用菌栽培总量达38120万袋、比去年增2012万袋,增幅5.57%,其中江山白菇24320万袋(工厂化白菇6740万袋,比去年增755万袋),比去年23598万袋增722万袋,增幅3.06%;秀珍菇5500万袋,比去5640年万袋增140万袋,减2.48;竹荪2100亩,增347亩(折合347万袋),同比增19.79%;大球盖菇2106亩(折2106万袋),同比减1019亩,减32.61%;金福菇405万袋,同比增189亩,增幅达87.5%;香菇918.5万袋,黑木耳970.5万袋;其它食用菌约1800万袋。鲜菇总产量15.01万吨,产值12.775亿元,同比增1.645亿元,增14.78%。2、产业结构日渐合理。近几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结构日渐合理,已逐步形成春夏秋冬四季上市、大田室内多管齐下、山区平原平衡发展、自然工厂相互补充的发展格局。栽培品种已从单一的江山白菇发展成以江山白菇、秀珍菇、竹荪、大球盖菇、金福菇多菇齐放的局面,通过多品种搭配种植,形成较为合理的6个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一是江山白菇秀珍菇周年生产模式;二是大球盖菇单季稻轮作模式;三是金福菇江山白菇轮作模式;四是竹荪(大豆)油菜稻稻轮作模式;五是袋料黑木耳单季稻轮作模式;六是香菇单季稻轮作模式。3、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我市食用菌产业的主打产品(江山白菇)的知名度不断提高。1999年被认定为全国农博会名牌农产品,2001年我市被授予“中国白菇之乡”称号;2004年荣获原产地保护标志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006年,“江圣牌”江山白菇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菇”和“浙江省名牌产品”,衢州市名牌;2007年我市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食用菌强县”。4、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各种食用菌品种的搭配和新技术的创新,在生产标准的制定、菌种提纯复壮技术、周年化栽培技术和工厂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白菇、秀珍菇、竹荪、香菇、平菇、杏鲍菇等菌类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并得以推广成功;成功探索了大田搭棚种菇、山区栽培早白菇、工厂化种植白菇、海鲜菇等栽培新模式。引进创新了工厂化白菇再生法技术,解决了白色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防治难题,试验成功了白菇下脚料栽培金福菇技术,。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全完善了市乡两级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加大了对食用菌贩销大户、加工企业的奖扶力度,贩销大户、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据统计,全市有5万袋以上的专业户1620户,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28家,有菌种生产单位24家,原材料购销企业13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31个,市级以上食用菌龙头企业13家。参与食用菌生产、加工、运销的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形成一批食用菌产业强乡镇、强村,有100万袋以上规模村117个,500万袋以上规模乡镇19个,1000万袋以上规模乡镇16个。二、存在的问题1、菌种管理还不规范。一是菌种质量无客观鉴定标准。即菌种质量是否合格,只能凭肉眼判断,在出售菌种时无法判断品种的真实性和菌丝活力,产生质量纠纷后,难以找到可以服众的依据。二是越级生产、扩繁现象很普遍。全市只有农科所有资质生产母种,但农科所只生产江山白菇的母种、原种、栽培种,其它食用菌品种的三个等级菌种都由另外23家菌种场生产,这23家菌种场为生产栽培种只能越级生产母种、原种,为减少菌种生产成本,任意扩繁又是最常用的手段。三是引种不规范。因食用菌品种采取认定制度,引种比较随意,不经过严格的试验、示范,就任意推广。四是品种评价体系不健全。没有统一的品种优劣评价平台、标准和制度。2、科研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低。一是人少“粮”更少。江山市农科所是我市唯一进行食用菌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的部门,但目前只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真正从事技术研究,即使是该两人也有一半的精力放在菌种生产上。研究经费投入更少,本市级预算内没研究经费,上级也没有连贯性的试验经费,只是偶尔在单个项目中有体现,但单个项目实施完成,就意味着试验的结束,试验缺乏连贯性、完整性。二是品种单一。我市大多数的食用菌种类都是以一个品种包打天下,没有贮备替代品种。如白菇年种植量已经2亿多袋,但品种只有江山白菇(F21)一个品种,风险太大。秀珍菇江山地方种因连续两年出事,2011年度已经停止生产,但由于没有替代品种,菇农只好到处引种,结果又有一部分有问题,给菇农造成不小损失。三是工厂化企业太类同。我市28家工厂化企业,基本都以栽培白色金针菇为主,其它珍稀品种如海鲜菇、杏鲍菇等没有推广发展,竞争能力不强。而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太容易掌握,全国各地首选的发展项目都是工厂化金针菇,所以近二年全国规模迅速扩大,竞争非常激烈。四是技术更新速度慢。棉籽壳替代基质的研究、推广进程慢,导致生产成本难下降。食用菌加工还停留在盐渍菇的半成品出口,附加值、技术含量低,销售渠道单一,精深加工还没有进展。3、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还不高。一是集约化程度低。以散户为主的种植模式没有根本改变。近几年,我市食用菌生产设施虽然逐渐改善,从原来的稻草菇棚向砖瓦结构菇房改变,但70%的菇农还是以稻草菇房为主,抗自然风险能力不强,一旦发生火灾、雪灾菇农损失大。即使是砖瓦结构菇房同样占用大量的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同样低下。另外由于小户分散经营,生产技术标准难统一,产品质量安全难控制,造成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一旦波动就出现无利可图的局面。二是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我市有5家加工企业、28家工厂化企业、31个专业合作社,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没有。即使是工厂化企业,规模最大的年实际生产量不超过500万袋,日产量不超过2吨,与外地日产量几十吨的企业相比,规模还太小。工厂化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也不高,除使用如拌料机、装料单机、制冷设备等简单的机械外,其它生产环节都使用人工操作,没有自动装料机、接种机等设备构成的生产线,刚处于小型机械化阶段。4、资源承载能力弱。我市主栽食用菌品种的原料绝大部分要靠“进口”, 而近年来,食用菌原辅村料都呈上涨趋势,特别是2010年由于原辅材料上涨幅度过大,大大削弱了农户种植白菇的积极性。按照菌种、棉籽壳、菇袋供应量的调查数据来推算,去年下半年自然栽培的江山白菇实际种植规模只有前年的七成左右,下降幅度高达三成。5、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是重产量轻质量。菇农、生产企业绝大多数只偏面追求产量,对产品质量没有细分,鱼龙混杂,有的甚至在生产过程中浇注了过量的水分,导致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二是包装简陋。我市食用菌贩销队伍过与庞大,存在小、乱、杂等特点,食用菌外运包装材料是形形色色,整个市场有几十种,有各种香烟箱、啤酒箱、旧泡沫箱、旧纸板箱等等,上不了档次。三是保鲜技术落后。目前,外地比较大的工厂化企业已经开始采用真空速冻保鲜技术,保鲜时间可长达半个月,而我市还停留在泡沫箱加冰块的简易保鲜技术上。四是品牌不受重视。多年来,我市食用菌取得非常多的荣誉,如地理标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浙江省十大名菇”和浙江省名牌产品等,利用好这些荣誉和品牌能大幅提升我市食用菌知名度和档次。但目前为止只有丰硕食用菌合作社在贩销中利用无公害标志和原产地标志,其他食用菌贩销人员都没有申请使用,浙江省名牌和浙江省十大名菇等响当当的称号没人使用。6、政策扶持力度不强。我市食用菌种植规模虽大,但政策扶持力度不是很强,即使是工厂化企业,没有用地指标,厂房等固定资产没有补助,只有5万元的变压器补助,但与几百万的投资规模相比所占比例甚少。项目资金又存在僧多粥少的窘境。三、发展对策1、转变菌种管理方式,确保食用菌生产安全。转变菌种生产多头管理的模式,指定一个单位全程管理,杜绝越级生产、违规扩繁现象。在新品种的准入制度上向主要农作物管理办法过渡,即新品种的推广必须经过2-3年试验、示范,充分掌握新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后才能推广。已推广的品种要建立出菇试验、同季生产试验制度。同季生产试验意指经出菇试验后选出的若干个菌株在正常自然栽培季节再制袋生产,比较综合性状,全面了解菌株在正常自然栽培季节下的真实表现,再选出最优的菌株作为下一年度的种源,确保下一年度的用种安全。2、充分利用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建设平台,注重科技创新。一是加强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推广,建立新品种储备库。“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菌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加强主栽食用菌(金针菇、秀珍菇、竹荪)替代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做到有备无患。同时开展其他种类的食用菌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丰富食用菌种植结构,摸索它们的发展潜力,如金福菇、黑木耳、高温香菇的发展潜力。二是加强新基质的研究与开发。我市虽是食用菌种植大市,但又是资源小市,因此着重研究资源的循环利用、新资源替代的研究尤为迫切,如棉籽壳循环利用,葡萄枝、猕猴桃枝、豆秆、玉米芯、菌草等的利用。三是加强种植新方式、新设施的试验与推广,提高种植效益。在工厂化企业中探索白菇瓶栽法、真空包装法。白菇瓶栽法不仅能完全实现机械化,而且生产效率高、品质好,是白菇生产模式的大趋势;简易包装向真空速冻包装发展,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产品销售期。在单户种植方式菇农中推广钢架棚种植技术。钢架棚不仅美观、实用,而且造价低、安全,不仅可实现食用菌不同类种的轮作,而且也可以与蔬菜轮作,最重要的是容易集中连片,不破坏耕作层。四是强化科技联姻。主动与科研机构、高校的食用菌专家对接,定期开展讲座与培训,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开展菌种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为规范菌种生产、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3、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一是分散发展向基地化、园区化、规模化、工厂化发展转变。产业集聚发展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合理有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食用菌产业也是如此。通过各村建基地,市里建园区,实现从家庭分散种植向基地化、园区化、规模化、工厂化转变种植转变。大力扶持有条件的菇农、工商资本进入工厂化领域。以综合园区食用菌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二是小型机械化向中型、大型机械化转变。大力扶持原有工厂化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有条件的白菇工厂化企业从小型机械化向中型、大型机械化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单位面积产出率。三是传统种植模式向标准化、生态循环种植模式转变。推广食用菌工厂化菌包生产方式。食用菌工厂化菌包生产线符合当前我市食用菌生产发展趋势,是食用菌传统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是食用菌实现标准化的必由之路。大力推广“零排放”循环栽培模式。培育菌糠回收处理专业组织,引导菌糠收集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菌稻轮作、白菇金福菇轮作等循环栽培模式。4、夯实三大平台,激发产业活力。一是继续打造政策扶持平台。继续出台一系列更优惠的扶持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流向食用菌产业。如将食用菌产业纳入到农业“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的范畴;引进新工艺、新品种、新技术给予奖励;工厂化企业按用电量给予补助;加工企业按加工量或出口量给予奖励等。二是搭建融资平台。联合有关金融机构提供给菇农贴息贷款或低息贷款,在工厂化企业中探索“企业联保”的融资方式。三是重抓产业协会平台。激发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该平台加强行业管理,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的美誉度,从竞争走向合作,打响江山食用菌在全国各地知名度和影响力。5、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支持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大系列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拉长产业链,做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