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国语学院 08042008103010425艾利敏对比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关键词:爱情 悲剧 相似性 差异性 文化差异摘要:本文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对比分析,既分析了两剧在情节和主题的相似性,也分析了两对主人公对待爱情的不同并分析了造成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载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共同主题。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有着相似之处的。它们的相似性首先体现在情节上,两者都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知到相爱,从相爱到相许,然而他们的爱情遭受到家庭的阻力,几经波折,最后双方双双殉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民间情的故事。除去情节的相似性,这两个爱情悲剧的主题也是一致,它们都歌颂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生死相随,一方死去,另一方绝不独活,纷纷殉情,它们都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境界。但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论的是两者的差异性。首先,我们来谈谈主人公对待爱情的差异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前往学府求学的途中相识,女扮男装的英台与山伯志趣相投,结为兄弟,两人同窗三载,日久生情。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在一次假面舞会上偶然邂逅,一见钟情,进而山盟海誓,并且从相识到殉情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星期内。英台与山伯的爱情是细水长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则是轰轰烈烈。在我看来,我更为欣赏梁祝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更为细腻也更加成熟。虽说爱情是有眼缘成分在内,但一见钟情还是过于草率,我更加看重心与心的契合,渴望找到一位灵魂伴侣,细雨润万物,无声又无息,这种细腻而又浓厚的感情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宁静和平和。其次主人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不相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位主人公在爱情的表达上显得矜持含蓄。英台对山伯心生爱意,却一直深埋与心底羞于表白。直到英台被父亲叫回家,在梁山伯十八里相送的路上,她才鼓起勇气吐露心声,然而也只是借助大胆的比喻去暗示梁山伯。在著名的十八相送桥段中,英台自比水中并游的鹅,井中的娇颜,在佛前对拜的夫妻,反复向山伯暗示自己就是家中的小九妹,奈何梁山伯天生愚钝不解风情,根本就没有往情爱方面去想。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主人公在爱情的表达上就显得尤为的大胆和火热。罗密欧在假面舞会上一见钟情后晚上便来到了朱丽叶的花园中,碰巧听到了朱丽叶在阳台上独自自言自语对他的爱意,于是罗密欧立刻现身回应朱丽叶的感情,赞美朱丽叶无与伦比的美貌,表达对其深深的爱慕之情,两人在花园隔着阳台互诉衷肠,山盟海誓。这两对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与他们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文化在对待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时,重理性,强调伦理道德对情的调节,规范,制约作用,使情感的抒发不逾越伦理关系的范畴。封建礼教中的“男女授受不亲”,使得青年男女们的爱情表达往往形近于暗示和偷窥,单相思与私奔。所以英台只能这般含蓄地对山伯示爱。而罗密欧与朱丽所生活的时期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传播迅速,封建思想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摆脱宗教的“禁欲主义”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的束缚,所以他们爱得狂热,爱得像火山爆发一般喷泄而出。再次主人公捍卫爱情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山伯与英台是反抗他们的命运的,但其行为是消极被动的,是极其痛苦的,采取忍受退让的方式接受两人的爱情悲剧。英台回家后得知马家逼婚,誓死不从,然而除了对父母进行抗议后也没有多余的动作,梁山伯前来探望英台求亲时,得知已经名花有主,也没有与英台商量解决的办法,没有公开地为真爱斗争,而是积郁成疾,郁闷而死。反观,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二人则是积极主动地与他们的命运相抗争。朱丽叶得知要被迫嫁人时,巧妙地骗过母亲,与罗密欧私奔,并找到神父为他们主持婚礼秘密结婚。而当罗密欧因杀人而被驱逐出城,父亲强硬逼婚时,她再次向神父寻求帮助,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喝药假死。罗密欧也在擦出爱的火花后毫不顾忌的爱,他们为了爱情采取了行动,勇敢地为爱情付出了一切。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捍卫爱情的方式,除了自身的性格因素以外,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也是脱不了关系的。儒家重视婚姻仪式的规范作用,强调“明媒正娶”,通过媒聘的办法进行嫁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男女结合的必经方式。记下了孔子的论述“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思,恐男女之无别也。”孟子也说: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而愿为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血隙,逾墙相从,则父母因人皆贱之。”作为生活在汉代孔孟故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皆是知书达理之人,在其受教育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尽管硬体 对山伯有爱慕之心,但她努力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自觉遵守封建的礼教,在当时的社会,她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完全应该的。再者,儒家讲究“百善孝为先”和“在家从父”,因此作为一名孝顺的女儿,英台是不能够违背父母的意愿的。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婚姻自由,因此,罗密欧和朱丽叶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反抗自己的家庭追求自己的爱情。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个性店解放,自我的发展,尊崇爱情至上,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和爱情,人们是可以不顾一切的。两剧主人公的死亡方式也不尽相同。虽然两剧都是以悲剧收尾,主人公也都以死亡的方式来为美好的爱情殉葬,但两剧主人公的具体死亡方式是不同的,而这种差异承担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哭泣,充满了对山伯的思念以及对社会的愤恨。于是上天为英台的深情所感动,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雨霁彩虹高悬,花蝶飞舞,以“花蝶”这种相知性的团圆为结局,爱情悲剧并没有以生命的消亡为结局,而以生命的开始,升华为结局,有意识的使观众的心灵得到慰藉和通融,呈现一种凄柔之美。其实这个结局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悲,因为无论如何,英台与山伯最终还是相聚在一起或不分离了。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青年先后死去却是要现实和沉重得多,丝毫没有半点浪漫可言,如果双方死前的真情告白除去不算的话。罗密欧饮毒而亡而朱丽叶则是用爱人的匕首刺入自己的胸膛。于是我们在悲痛之中,突然涌起一阵热烈的赞美之情,突然为心灵的伟大而感到荣耀。(阿尼克斯特,1985)“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掰碎,所造成的冲击变是悲剧。”西方文化中关于“死”的沉重表现,是他们的价值观念的一种必然反映。正因为如此,西方歌颂的是“死”价值。而且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死亡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好人有好报”“得道多助”的观念的结果,是关于相信人有“来世”的一种向往的具体体现。正因为中国人不希望美丽的爱情死去,所以它才以浪漫的形式歌颂它的永生。(靳惠玲,秦伊楠,2007)最后,两局主人公自由爱妻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罗朱”是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失败,而“梁祝”则是社会伦理深沉影响注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盛大华丽的宴会上一见钟情既而两人相爱并秘密结婚,是意外导致劳伦斯的信没有送到罗密欧手中,让罗密欧误认为朱丽叶已死,从而在朱丽叶尸身旁服毒身亡并导致朱丽叶随后殉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可以说不幸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偶然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罗密欧在杀死提伯尔特后不得不说:“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所以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自由爱情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活的:梁祝的自由爱情在人间没有结果,最终也只能通过以死“化蝶”的浪漫色彩来收尾。在典型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死已经成为一对代表思想和社会传统背道而驰的小人物同整个具有根深蒂固封建意识的社会集体之间的较量,并且以小人物的失败而形成结局,是一种社会悲剧。”(闫彩霞,2008)参考文献:1. 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的重要创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2. 靳惠玲,秦伊楠,爱支撑的文化天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5期)3. 闫彩霞,东方绝唱西方神话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比较(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年第24期)4. 孔子,礼记场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4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