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学习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同感修辞手法。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师: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生:早有蜻蜓立上头。师:这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生:映日荷花别样红。师:这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生:濯清涟而不妖。师:这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生:(齐答)嗯。师:朱自清先生也曾非常自信地说过,他能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荷塘,普通吧;月色,平凡吧。怎样在最普通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师: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生:(齐答) 4、5、6三个自然段。师: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咱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生:(齐读)有感情地朗读4-5段,用心体味情感;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探究艺术手法之妙,品味语言美、意境美;激情投入,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愉悦。师:首先,请同学们听读录音,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播放4、5两段的音频)生:(听读录音)师: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生:(自由朗读)师: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呢?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师:能详细给大家说说那一部分描写的是荷叶,哪一部分是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吗?大家仔细听的同时,动动笔划一划,写一写。生: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的是荷叶。从“层层的叶子中间”到“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描写的是荷花。从“微风过处”到“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的是荷香。从“这时候叶子与花”到“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描写的是荷波。从“叶子底下本是脉脉的流水”到“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描写的是叶子。师:很好,找的很仔细。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点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为什么?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注意可以从叠词、修辞、动静结合等角度去分析。生:(小组讨论)师:大家觉得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啊?生:(齐答)原文更好。师:谁能从叠词的角度给大家分析下?生:(默不作声)师:咱们首先看看本段都有哪些叠词呢?生:(齐答)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师:很好。这样,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说一下“曲曲折折”和“田田”这两个叠词。然后你们再去分析讨论,好不好?生:(齐答)好。师:“曲曲折折”这个词语表现的是荷塘的什么啊?生:(齐答)形状。师:对,表现出了荷塘的形状、广度和曲度,是吧?生:(齐答)是的。师:那“田田”呢?“田田”是什么意思呢?生:(齐答)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师:在这儿师形容荷叶的密度吧?生:(齐答)是的。师:读起来不仅有一种和缓轻柔的音乐美,还能让我们联想到古乐府江南曲中的句子:江南可采莲,生:(齐答)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师:很好。这样就将咱们眼前的画面与历史的画面互相叠印,美不胜收。生:(齐答)嗯。师:接下来大家继续讨论其他叠词。一会儿,请同学们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叠词分享你的看法。生:(小组讨论)师:好,谁能给大家分享你的观点呢?生:我来说一下“亭亭”。它表现了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师:同学们,表现“舒展、旋转的动感”的是叠词“亭亭”吗?很显然不是。“亭亭”指的是荷花的茎,表现了荷花既高又直的特点。好,请坐。生:我来说一下“层层”。“层层”表现的是荷叶很多。师:嗯,荷叶很多。再仔细地想想,“一层一层”(比手势)表现的是荷叶的什么呢?生:层次感。师:对了,表现出了荷叶的深度、层次感和立体感。生:我来说一下“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师:很棒。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师:全文的叠词有26处之多。大家想过没有,运用叠词有哪些好处呢?生:增加音乐美。师:对,叠词不仅能传神地描摹事物的特征和姿态,而且还能使行文徐缓,读起来节奏分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好,谁能从修辞的角度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呢。生:“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荷花的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美人,写出了荷花的美丽动人。师:嗯,好。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不是比喻修辞?生:(陷入沉思)师:这句话其实一连用了几个比喻啊?生:三个。师:那么这种连用几个比喻的修辞叫做“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如温润透亮的明珠,如晶莹闪烁的星星,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好的,咱们继续往下找,还有没有其他的修辞呢?生:“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师:非常好。再找一找,还有吗?“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呢?生:比喻?师:是比喻吗?并不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辞-通感。那么什么是通感呢?咱们一起读一下:生:(齐读)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颜色似乎有冷暖,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师:怎么理解“颜色似乎有冷暖”呢?大家可以参看导学案钱钟书谈“通感”,里面提到了两个词语分别是?生:暖红、寒碧。师:看见红色会暖呵呵的,看见碧色会有丝丝寒意,沟通了人的视觉和触觉,这两个词语常见于古诗文中。那么,“清香”与“歌声”沟通了人的那两种感觉呢?生:嗅觉和听觉。师:非常好。那是不是说只要沟通两种感觉就是通感呢?使用通感有没有一些条件呢?是有的,咱们一起来读:生:(齐读)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这种共同的体验,早已约定俗成地形诸语词了;而当写诗作文时,要运用“通感”,就不能随意轻率为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者对于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事物必须都具有深切的感受;一是两种感觉在心里反映上必须具有相似点。符合这样的条件,运用“通感”的手段,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师:那么 “清香”与“歌声”有哪些相似点呢?生:都是若有若无的。师:太棒了,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师:那么,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看呢?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呢?生:(齐答)荷叶、荷花是静态,荷香、荷波、流水是动态描写。师:非常好。在使用叠词、修辞的基础上,又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是不是更美了呢?师:(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师: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生:朦胧淡雅。师:用词非常准确。那么,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生:通过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来描绘无形的月光。师:很好。那么,请大家注意本段中有几个动词,我把它们做了改动,将“泻”改为“照”,“浮”改为“升”,“洗”改为“浸”,“画”改为“印”,这样好不好?为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师: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呢?生:我认为“泻”比“照”好。因为前面提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将月光比作了流水,流水用“泻”字更好,体现出一种动感。师:结合上文一句比喻来分析“泻”的妙处非常到位,这样就把月光照耀、一览无余的形象写出来了,用“照”的话太呆板,是吧?生:是。生:我认为“浮”比“升”好。因为这个动词的主语是“薄薄的青雾”,用“浮”能体现出薄雾的轻盈,用“升”则类似腾空而起,有些生硬。师:理解得相当到位,尤其是“轻盈”一词的拿捏相当准确。深夜的水汽是由下而上慢慢升腾弥漫的,用“浮”不仅表现出了薄雾的轻盈之美,还化静为动,使月光有了动感,是吧?生:原来如此。生:我觉得“洗”比“浸”好,因为“洗”呈现出叶子和花的亮度。师:结合前一句来看呢?生:“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表现出的是叶子和花的颜色,像乳白色。师:对。所以它呈现出了一种鲜艳欲滴的状态。生:我觉得“画”比“印”好。“印”感觉没有趣味,太生硬了。师:嗯,“画”本身呢?有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不是含有人为的动作呀?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纸上挥墨描绘啊?生:是。师: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师:这几个动词究竟好在哪里呢?咱们一起读一下:生:(齐读)“泻”,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师: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生:(思考)画几只蝴蝶?师:你们真是聪明的画师啊。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那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师: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呢?生:许多泛黄的叶子一起在空中打起了转转,时而逆时针时而顺时针,仿佛提前准备好的节目一般在空中上演,仿佛成了一个舞台。当树叶都落下,不久,下一波又一齐上场,又重新排演,各展风姿。窣窣作响的灌木丛,似乎迫不及待要上场,又好似在为一场场演出鼓掌。师:时间原因,咱们就先展示到这里,下节课咱们继续展示。好,下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