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看”学生,把好教学的脉 当课程改革大潮向我们涌来,我们也热血澎湃地进行着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随着新的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和很多老师一样,心中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同一班学生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来上为什么效果常常是大相径庭?特别是跟名师之间差距更大,那是什么使两者的效果相差那么大呢?带着疑惑,我在自己与同行及名师的课堂中寻找答案无意中我看到了江苏省连云港市师专附小胡芸老师的一段话:“天哪!我真的要重新审度我的学生,他们已经不再是你教一个我就学一个的娃娃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我们一直提倡以生为本,有没有真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预设、去生成?我们所追求的和谐课堂如何做到真正和谐?自己的教学能让孩子来评说吗?”蓦然间,我一幕幕地反思着我的教学,每一个细节、每一次预设、每一种体现、每一层发展,有没有真正地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是不是学生所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同行与名师的课堂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找寻着:一、正确把握教学素材的使用,看学生是否情知均衡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所用的教学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作为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学中非常重视所选用的教学素材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具有趣味性,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在自己的教学中如此,在听课、评课中也如此。时间一长,我渐渐发觉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在自己热闹的教学背后,孩子们的发展没有达到我的预设要求,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在与名师的交流中、在专家的讲解中,我渐渐知道了症结所在:自己在使用教学素材时片面地追求趣味性,而忽略了其实效性,即能否很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情知均衡发展。在一次校级赛课中,我成功地教学了“认识角”这一课,从一开始的找角、摸角到做角,再到最后的玩活动角游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大家在猜测、动手、验证过程中认识角的形状、各部分的特征和角的大小。听课的老师都非常肯定我的课,大家认为我的课学生们爱上,学习积极性、参与性非常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下午,我带着成功的喜悦回到教室,自信地站在讲台上问:“大家想一想,上午我们学习了什么?”生1:我们学习了摸角。(嗯?我的笑容僵在脸上。)生2:我们还学习了做角,就像幼儿园小朋友玩的折纸游戏。(什么?我的笑容逐渐隐去。)生3:我们还玩了活动角,好几次我都把活动角当成了扇子来玩。生(众):我也是,我也是,老师,能不能再玩一次?学生的回答仿佛晴天霹雳把我彻底唤醒,我那“成功的一课”成功在哪里?热热闹闹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关于学科知识,学生的脑海里是一点点概念都没有,我精心预设的知识应用环节学生积极配合着,但最后却被喧宾夺主了!我带着学生走了好长一段路,却没有告诉他们目的所在,这是问题的根源。通过类似的这些课,我认为在使用教学素材组织教学时,不能一味地注重有趣,而更要注重其实效性,围绕教学目的,正确合理的使用教学素材,尤其是趣味性越浓的素材越要很好地把握,看它是否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光要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更重要的要看热闹的背后,学生有没有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获得情知均衡发展。二、常用课堂评价激励语,看学生是否身心和谐发展。常用课堂评价激励语,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压抑环境中工作与人在舒畅的环境中工作,其迸发出来的热情与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刘永宽老师的每个学生都会说这样“四句名言”:老师,我还不懂;老师,我懂了;老师,我不同意;老师,让我来说。简单的四句话包含着多么深沉的现代教育理论:对一名教师来说,比学识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广阔而自由的空间里放飞思想,砥砺能力。1、善用课堂评价激励语,解放学生思想,消除“惧师”心理,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交往环境,通过共情式的理解,互通式的评价,使双方在愉悦情感的同时,迸发创造的激情。平等,就意味着坦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如我在教学过程有时因笔误出现板书错误的现象,学生会因逮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表现机会而“窃喜”:老师,你错了。学生回答后,我常常这样说:谢谢你,能指出老师的错误,给老师一个改正的机会。看来养成仔细审题、认真检查的习惯很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是平等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2、善用课堂评价激励语,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培养目标,才能不断涌现精彩纷呈的瞬间。就以“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数目比较小的数,“10000”在他们的心中没有具体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参照物,让学生体验10000的实际大小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今天老师要布置一个作业,请你们回家数出10000个事物,并明天带回学校。”我话一出口,下面是一阵“哇”的声音,并个个露出犯愁的表情,学生产生对它的“怕”是我预料的。“对于这个作业你有什么想说的?”,课堂一片宁静。片刻后,一个不怕“死”的男孩小声地说:“老师我不想做这个作业。”这时学生们都在下面小声附和着“是的是的,我也不想”却都不敢抬头,等着挨我的骂。“老师为你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鼓掌,学数学有时候就需要这种精神。现在,说说你不想做的理由吧。”一听我这么说,这个孩子胆子大了,说:“上回数1000已经花很长时间,这回是10000,就要花更长的时间,我担心其他作业要完不成。”“可这只是你的想法,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一听我这么说,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也不愿意”“那这样吧,我给大家一个说服我的机会,别人说过的理由不能再重复。”“我上回数了1000颗石子,太重了,这回是10个一千,我怕拿不过来。”“数10000数目太大,很容易忘,忘了又得重新数,很麻烦”听着学生的一个个理由,看着他们那认真劲,我笑了,“看来你们有很多理由,我被你们完全说服了,那就不布置了。”学生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现在有想回家去试一试的同学吗?”有3个小朋友举了手,“老师很欣赏这3个小朋友,敢于向困难挑战。那你们明天把数的过程、数中碰到的困难和数时心中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我及时对这几个小朋友进行了表扬,并引导:“如果让你们拿数目大约是10000个的事物,你们愿意吗?”大家一边点头,一边大声回答“愿意”“哦?现在怎么愿意了?”我故意装出一副疑惑的表情。“因为是约10000个,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上回我们数了1把米大约1000颗,那只要抓10把就大约是10000颗了。”“老师发现你们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让学生明白“10000”也不是触不可及的,它也在我们的身边,为了对“10000”有更深的体验,学生还在课后对“现在你们觉得10000大不大?”进行了交流。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认可学生对教材、教法,甚至是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为此在课堂上打岔,对孩子不断的鼓励和表扬,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喝彩,让他们重拾信心,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三、放手小组合作探究,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现在的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这一学习形式被广泛应用,但每一次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和实效性如何呢?是不是由优等生唱独角戏,多数学生处于“跟从”的状态?众所周知,这都是教师在组织进行小组学习之前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随堂课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这样的共性:小组的合作学习,表面全员参与,实质几枝独秀;表面放手探究,实质限时课内。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类图形,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课堂上顿时热闹了起来,孩子们自动地分成了若干小组,全员参与,积极地进行讨论、交流。以下是第三组的活动实录:组长:我们来判断生活用品吧!组长:我觉得花瓶、镜子、书柜、棋盘、衣架、沙发这几个是轴对称图形。你们有没有意见?组员:没有。组长:好,我们这一组完成啦!师:嗯,我看到第三小组已经做好了!他们可真快呀。在同一时间内,第六小组的活动是这样的:组长:我们研究哪一类?组员1:各国国旗。组员2:不行,我想研究学习用品。组员3:判断生活用品。组长:快快快,老师表扬第三组了,我们也说做好了!师:嗯,第六组也做好了,大家都讨论好了吗?生众:好了!这位老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是全员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发挥了学生自主性,可是细细观察每一个小组的活动就不难看到那只是几枝独秀而已!又从何谈起促进了全体学生的真正发展?如果在课后考查考查学生们,这种弊端就显而易见了。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越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应该对小组学习进行明确规定:合理地分配好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职责,包括组长、时间调控员、记录员和发言人,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调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小组学习的真正意义是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从而形成团体协作的互动学习过程。作为教师,不能光看表面现象,一定要深入到小组内,和学生一起体会互动的过程。又如:在教学“统计”时,书上安排了这样一个统计活动:统计你们小组每个同学最喜爱的运动,并涂出条形图表示结果。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已经前后左右打听开了,我看了看时间,虽然是最后一道题了,但马上就要下课了,让学生这样实实在在的去统计肯定是完不成的,于是就带着全班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统计。先从第一组来,第一组喜欢跳绳的举手!好,四个!在条形统计图上涂出结果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表情,我清楚地意识到孩子们并不愿意我这样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为了在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得不这么做。静下心来想想,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由谁定?从根本上说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安排,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吃不消,教师就没有必要“拔苗助长”,累了还达不到目的。与其草率了事,不如将未能解决的问题留到课后甚至下一节课去探索。四、注重分层作业与课外延伸,看学生思维是否得到拓展。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必善于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思维呈发散型。多角度思维训练、发散型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但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思维的差异、接受新知能力的快慢,在教学中往往会造成一个班的孩子“有的吃不到、有的吃不饱”的现象,给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从充分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和提高的目的出发,教师应该优化作业结构,把作业分为基础作业、选择作业和超额作业,甚至向课外延伸,而不是一刀切!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