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鸿门宴教案单元课题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一、导入二、时代背景三、整体感知精品资料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仔细理会鸿门宴 教案1.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2. 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3. 复习 楚汉相争 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教学内容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一)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1) 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2) 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3) 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 天意 ,是 时不利 ,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4) 鸿门宴 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二)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 年 10 月破武关入秦,降秦王子婴,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公元前206年 12 月,刘、项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双方斗争开始。鸿门宴后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 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 203 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零壁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1. 学生听读文章,诵读文章2. 本文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记述的?本文中心:鸿门宴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本文顺序:事件顺序本文结构:分别写宴前、宴中、宴后。宴第字词解释,翻译前一(一)一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2教学环节四、文本研习精品资料段【思考 1 】项羽决定进攻刘邦的原因是什么?曹无伤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教学内容第【思考 2 】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对此持什么态度?一范增认为“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宴段前【思考 3 】刘邦是怎样得知这件事的?采取什么对策?项伯给他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良乃入,具告沛公”,“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二)二读课文,探讨叙事技巧。【思考】课文第 1 节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的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三)三读课文,品读人物语言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而言,项羽占绝对的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国的贵族,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的汉子!第 (一)一读课文,教师串讲课文,梳理特殊字词与句式二(二)二读课文,探讨叙事技巧段【思考 1 】课文第 2 节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项羽终于“放虎归山”【思考 2 】刘邦怎样拉拢项伯?表现了刘邦什么性格?首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然后解释他的所作所为;最后恳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 善于听从意见:“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2. 多谋机变:“君安于项伯有故?”3. 能屈能伸。宴 第 (一)一读课文,正音正义。上三段(二)二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思考 1 】根据刘、项双方矛盾发展,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好是短语),概括情节(明争暗斗)刘邦谢罪、项王留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思考 2 】本段反映了哪几组矛盾?既有刘项双方的矛盾,又有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三)三读课文,质疑激趣【思考 1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了樊哙这个任务?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宣兵夺主”?语言描写: “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 “ 带剑拥盾入军门 ” ,“ 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 ,“ 立而饮之 ” , “ 拔剑切而叹之 ” ,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3教学环节精品资料外貌描写:“ 瞑目视项工 ” ,头发上指,目眺尽裂” ,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 “ 义” ,赞其 “ 勇 ” ,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 导演 ”兼 “ 舞台调度 ” ,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思考 2 】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在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 不敢倍德 ” ,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 “ 义” ,首先申明自己 “ 死且不避 ” ,继而陈述秦王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教学内容下皆叛之 ” ,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人咸阳,却又“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言沛公 “ 劳苦功高 ” ,责项羽 “ 听细说欲 ” 。从策略上看, “ 以攻为守 ”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思考 1 】从座次的安排上我们可以了解到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介古人礼仪中坐次的知识,结合文章描写,宴会上宾主位次完全颠倒,可见项羽傲慢无礼、狂妄自大、沽名钓誉。【思考 2 】范增“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为何默然不应?项庄请舞剑,他又为何曰“诺”?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面。【思考 3 】项羽对樊哙不斥不恼,反而二呼“壮士”,可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或许是英雄惜英雄,但二人又有明显不同:樊哙有勇而又有谋,项羽却有勇无谋。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项羽有板有眼的训斥一番,项羽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赠生彘肩,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在前边说的话又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项羽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和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宴(一)一读课文,梳理字词后(二)二读课文,思考问题|第【思考 1 】项羽在宴前宴后对刘邦的态度如何变化的?四知其有谋反之心大怒项伯说情,又改变主意要“善待刘邦”鸿门时,刘邦陈说后,他洋洋节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还把自己的情报来源和刘邦说了宴会上的刺杀置之不理樊哙闯帐,反而产生愧疚感,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思考 2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工牛 “ 置之地 ” ,而且 “ 拔剑撞而破之 ” ,更大骂 “ 竖子不足与谋 ” ,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 “ 立诛杀曹无伤 ”则是对开头 “ 告密 ”的交代,是尾声。总结:本节写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